练习内容(23/02/08)第五天
水洼不深,木棍扎下去浑水涌了出来,底下的泥很细很黏,木棍极难拔出来。
那段像碳化人一样的木头带来的恐惧,就好比他是个睡着的乞丐,看似死了,当你走近突然伸出一只手死死地抓住你的裤脚管那样。
“笃!”,木棍尖端轻轻地敲击了它一下,传到手里的震动告诉我——它是块木头。一切都放松下来了。
面前是一片奇怪的海,水是蓝色的但没有海腥味。
湖边寸草不生,全是褐红色的土。地是如此平整,它以极平的角度伸入到湖里。即使向湖里走个几百米水都不会漫过膝盖。
附:
一、一个盘踞在欧洲上空的魔
“ 喝鱼汤,尝滋味”
原来的意思是:“ 阅读文学作品好比喝汤,个中滋味不是单一的。它是一种人生的滋味、生命的滋味,无法分割成单一的酸甜苦辣。”
经过这几天的练习,现在发现已经不是喝鱼汤这么简单了,它继续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变成了“喝葫芦汤离滋味”了。“葫芦汤”是用蠃虫煮的,有点太那个,这里直接打住。
换个角度解释大概就是阅读西方的文学作品,该用什么样的方式。从“喝葫芦汤离滋味”出发是非常简单的,人不分男女,只有刚出生的婴儿和垂死的老人。你只要把他们的灵魂取走就完了,至于他们一生的经历和过程基本可以忽略,只有生和死这两个点。
魔不需要人的身体,它只需要人的灵魂。为什么说它盘踞在欧洲上空呢?因为欧洲的那帮文学家就是这么干的。
二、伪白话文运动
真正的白话文运动发生在明朝,大致在嘉靖万历年间,明清小说才是真正的白话文运动的产物。后来的所谓白话文运动与其说是白话文,不如说是西方文化的一次本土化大爆发或是一次的大规模移植。因为有了这个盘踞在欧洲上空的魔,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那些搞白话文运动的先驱有几个是没有留过洋的。
三、莎士比亚有点硌牙
当站在那个盘踞在欧洲上空的魔的角度上去尝西方的文学作品的话,很多文学家的作品几乎可以一嚼而过,只有莎士比亚有点硌牙。为什么这样说呢?看首诗就明白了:
你是音乐,为什么悲哀地听音乐?
甜蜜不忌甜蜜,欢笑爱欢笑。
你不愉快地接受喜悦?
要不然,你就高兴地接受苦恼?
假如几种入调的声音合起来 5
成了真和谐,教你听了不乐,
那它只是美妙地责备你不该
守独身而把你应守的本分推脱。
听一根弦儿,另一根的好丈夫,听,
一根拨响了一根应,琴音谐和; 10
正如父亲、儿子和快乐的母亲,
合成一体,唱一支动听的歌:
他们那没词儿的歌,都异口同声,
对你唱:“你独身,将要一事无成。”
译解
同一主题,新的比喻是音乐。诗人劝他的爱友结婚,以为婚后的家庭生活将如音乐之和谐。音乐之魅力非孤弦所能获致。
第1 行,你说话或歌唱,嗓子像音乐般悦耳,所以“你是音乐”。
第1—8 行大意谓:你听音乐时是悲哀的,虽然你喜爱音乐;你所爱的东西使你悲哀,你爱着使你苦恼的东西,不是有些不协调吗?也许是,暗示着一家和谐的音乐在责备你守独身呢。
第8 行,“本分”,乐师在合奏时的职分,或一面琴上许多根弦中一根弦的职分。
第9、10 行,经过调音而音之高低度相同的两根弦,击其一,另一随之振动,即共鸣现象。
据传统的解释,莎士比亚这首诗是献给一青年男子(爱友)的。在诗人看来,他的朋友的美质不应是仅属于他个人的,而应当属于世界,属于人类。这里,莎翁的思想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接续香火”毫无共同之处。后者的着眼点在祖宗,前者的着眼点在后代。一个是向后看,一个是向前看。
莎翁把独身主义同自私联系起来,正是由于他着眼于人类的未来。
如果把魔更进一步,直接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句就算完美结束,莎翁的作品也没必要再看了。
四、铰翅膀
这里解释一下那个盘踞在欧洲上空的魔,其实它大可以不用魔这个词的,它幼年的时候你把它称为天使也不为过。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就成了魔。
按照它的发展,魔只要灵魂呀,你把那些无用的躯体扯过来干什么?他们欧洲人应该把天使、天马的翅膀给铰了呀。就像导弹已经发明出来搞得超过音速了,你再给它安上两个飞机翅膀干啥。
可实际上呢?现在的西方的天使、天马形象大多是带着翅膀的。这就是标准:你把梦想完成了,就是神;反之,就是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