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集中学习王珏老师关于思维可视化的课程,一口气一个单元的课程全部学完,很大程度的原因应该是很有感触,无论从自己的学习还是我们的教学,都非常受益。
为什么思维的可视化?因为视觉可以帮助知识记忆。用可视化的方式可以让人产生“画面感”,让观众感同身受,能够全身心地投入。
多媒体教学已经应用很多年了,我们在备课时制作PPT,只是为了更直观、更生动。如何利用思维可视化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知识?通过看到的表相来识别知识元素,从而认识知识结构,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进一步的思维加工,这是一个学习的递进关系,也是人认识知识的过程。
课程中有一个案例:出示平面地图,我们一般不会有什么触动,根据平面地图,你讲一些文学、历史、地理知识,都是停留在概念的层面。而如果把地图换做含有高度的地理图,所有的认知一下子就生动起来:文学作品有了依据事实、历史事件有了脉络关系、地理知识有了区域划分……
我们在教学中,如果只靠语言表达,那么学生缺乏直接的感知,虽然我们大部分时间也使用课件,但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课件都不是很满意,并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原因是什么呢?
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在做ppt的时候,太过于注重知识的讲解,虽然也有一些动画、图片呈现,但并未搞清楚让学生“看什么” ,为什么看?看完后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怎样的思维加工?一旦有了思维加工,这个知识就产生了发展性。
一张地球中轴线和晨昏线的动图,让我瞬间理解了上学时没有搞清楚的极昼极夜知识,也瞬间让我明白了再不提升专业理论知识的话,我们可能是在理直气壮的误人子弟。抽象的概念和理论通过语言表达,是非常难以理解的,可是如果加上可视化的动图或者视频,就一下子建立了立体化的思维,通过已有的经验迅速打通理解通道,从而掌握知识点。
所以无论是学习还是教学,我们需从理论认知上改变思维方式,摒弃“语言化思维",转至“视觉化思维",一定会事半功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