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庄之

作者: 2017静待花开 | 来源:发表于2017-05-28 14:05 被阅读0次
    家乡的传统文化“秦腔”

          秦腔,戏曲中的剧目之一,俗名“唱大戏”。人物角色包括京剧在内,有生、旦、净、丑等;唱法有几种:典型的开场对白、清唱、哭音唱腔、颤音等;戏曲分类:有全本戏和折子戏,诸如全本戏《五典坡》、《铡美案》、《串龙珠》等,折子戏《大登殿》、《三对面》等,仅仅是全本戏的一出;伴乐器材:二胡、弦子,大鼓、铜锣、干鼓、笛子,琴索等;设备:调音器、扩音器、舞台灯光、帷幕、背景幕布、道具等;戏曲器械:大刀、长矛、佩剑等十八般仿真兵器;戏曲服饰:靴子、蟒袍、甲、铐衣、斗篷、挂胡、戏帽、花翎、背旗、马褂等。正是无应不有,无所不全,应有尽有,才能唱出多处戏曲来。

          秦腔戏曲的编排也是一件不容易的大事情,以前人排戏需要大半月的时间,演员要专门花功夫和精力去学戏。韩师傅是个地道的农村秦腔戏曲行家里手,尤其指导演员角色,诸如一唱一手,一板一眼,都要姿势优美,动作到位。尤其花旦与武生的角色扮演者,她们在武术基本功方面的突破,煞是辛苦。当然记忆唱本更是劳脑伤神了,有些演员干脆让识字人到演出时在幕后提点,就这样戏班子成员在大家集体努力的情况下,才能排好一出戏。

          于是,有了“教化万民”这样的话说,但这并不夸张,这是对秦腔文化的真实写照。每当在弦索胡琴和金鼓齐鸣声响中,戏台上的艺人们演绎着生离死别,爱恨情仇,荣华富贵;戏台下的观众们用丰富的表情表达着喜怒哀乐,愤急忧思。正如戏台两侧的联语所示:“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在记忆里,昔日的戏场那人声鼎沸锣鼓喧天的环境中,一个个小孩左手玩具,右手零食小吃,追逐着,打闹着;在吵吵嚷嚷的笑声中大人们相互寒暄,互相恭维着。满场子黄土飞扬,人们依然看的津津有味。听着那粗狂的吼唱和铿锵有力的优美唱词,过往千年的浮华和半日的浮生被演绎的那样活灵活现,那样逼真详实。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门不朽的艺术。在我们大西北的辽阔天宇下,在“三河一江”的孕育下,在甘南高原那粗犷的环境下形成的这种以“唱”与“吼”来表达农村人感情的特殊艺术形式,它包罗着万象,大千世界。千百年来,秦腔不仅是我们农村乡下穷苦人的疗伤圣药,还是生活生产劳动时的力量源泉,更是一种通事明理的启蒙教育方式,这也是它之所以深受广大乡村老百姓喜爱的原因。正如一些艺人所说:“在心灵受到创伤时,听一段秦腔,瞬间会觉得心情舒展了许多。”在做农活时,觉得累了、乏了,吼两句秦腔,瞬间会觉得精力充沛,干劲十足。当然,人们喜爱秦腔,正因为它具有言传身教的教化作用,它教会了那些知识水平有限的广大穷困百姓明辨事理,判别是非的能力。它是一部“活”的哲学著作,在老百姓的意识形态领域起了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演绎着人生百态,世间冷暖都在于此了。这就是乡村人的秦腔,它是那么的贴近生活,那么的朴实无华,那么的浅显通俗,那么的酣畅淋漓。它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条传承传统文化和维系亲情和友情的精神纽带。这就是秦腔,一种只属于像我的家乡一样的,民间乡村的魅力艺术。

          千百年来,人生的大戏一直都在上演从未有过的谢幕,朴实的民风也依旧如昨,勤劳依旧!啊!寥廓的甘南,我的故乡,我的乡魂!

    秦腔《白蛇传》剧本 脸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新庄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thh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