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事万物皆因因缘合和而生发展变化,因缘聚则事、物、象在:因缘散则事、物、象灭。善缘结善果,恶缘结恶果,俗缘坠人间,佛缘赴极乐,此理不可不察,不可不明,明缘之奥妙和真谛,即乃仙佛,不明缘之奥妙和真谛,乃芸芸众生。说来说去,世间万物讲究的就是个缘分。
虽然说《少林寺》是一部表现佛教题材的电影,但电影和真实的生活还是有差距的,在电影中有一些与佛教相悖的地方,在电影中小虎出家受戒,头上烧戒疤,而事实上戒疤是元朝才出现,这是汉地佛教出家人的一种明显的外在标志,错误出现在这里是导演故意着重渲染宗教的气氛,让观众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在佛教文化中有持戒不杀生之说,亦有众生平等之说。但这些僧人却为了救小虎而杀掉一只青蛙,这是在不符合出家人以慈悲为怀的理念,但回顾一下86版的《西游记》,也能理解这一情节,在当时的国人看来,青蛙是佛祖派来救小虎的,是为青蛙本身积德。虽然生命是平等的,但佛渡有缘人。青蛙在这里就像我们曾看过的无数电影电视中所说的一样,积德成仙,也是为了来救小虎的性命的。所以昙宗师傅向其他僧人说:救人一命,得道有知。在他看来,小虎与佛祖有缘,青蛙亦与小虎有缘。
在佛教文化中还有爱国护国但不违国制的传统,在《少林寺》中,起先僧人们是不干涉政事的,他们只是广开寺门,给逃难的人施粥,虽然僧值一再向方丈强调寺中米粮已不多,继续施粥将会坐吃山空,但方丈还是一如既往,正如佛经所说,济世安贫是佛家的本分。但当王仁则一味的杀戮让少林僧人忍无可忍时,他们用起防身的功夫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的生命安全。在得知李世民前来讨伐王仁则时,他们更是百般帮助,为的是能早日让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过上平静的日子。他们为了维护国家正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不惜参加战争,这不正是佛教所提倡的救人与水火之中。李世民,也算是佛家的有缘人。少林寺向王仁则发起反攻,一方面是为了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帮助这个有缘人。因为师傅昙宗以及出家的觉远都认为李世民是有缘人,他们应该助他一臂之力。
佛门弟子对五戒十善是十分重视的,但李连杰所饰演的觉远却和白无瑕有着牵扯不断的情缘。男欢女爱,对于常人来说是在正常不过的,但对于出价弟子这却是严令禁止的,但处于青春懵懂期的觉远来说,不可避免。但为了给父亲报仇,觉远努力克制自己的情愫,努力学习功夫,虽然在给父亲报仇后觉远有选择离开佛家的机会,但他愿意为众生祈福,他愿意做佛门弟子。“五戒”中有不邪淫。对出家修行的佛教弟子来说,必须根本戒淫。觉远的剃度仪式上,僧值问他能否持邪淫戒,觉远念及与牧羊女白无瑕的感情,心中怅惘,犹豫不答。僧值再问,觉远乃答:能持。这个情节一方面说明觉远出家有决心,并非一时冲动之下所做的决定;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觉远和无瑕之间,相扶相助,共度患难而产生的真实情愫。正所谓“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命运让他们相遇,又于危难时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所以彼此动情也是最正常不过的。难怪觉远出家之时,藏于立柱后的无瑕听到心上人一心向佛,从此斩断一切情欲,禁不住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虽然觉远和白无瑕有缘,但觉远更是佛门的有缘人,不论是以什么原因,怎样入的佛门,只要相遇就是缘分。万事万物皆因缘起因缘灭,觉远和白无瑕的缘走到尽头,两人不论是因为什么原因,都终将分散,觉远和佛门,和少林寺的缘没有到尽头,所以他留在少林寺,留在这里继续他与佛的缘分。影片在反映佛教文化的同时,并没有排斥普罗大众的情感诉求。正因本片情节合理,演员演绎到位,才让广大观众深深为之吸引,成为一代佳作。
佛教饮食观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吃素、戒酒、饮茶等。素食是大乘佛教慈悲精神的具体表现。在原始的佛教戒律中,僧尼是允许食肉的。这是因为当时的出家人过的是乞食的生活,施主家有什么就吃什么。只要没有看到,或没有听说,或没有怀疑这动物是专为出家人而杀,这样的“三净肉”是可以食用的。但因大乘佛教认为食肉就是杀生,而南朝的梁武帝笃信大乘佛教,于是规定僧尼禁止食肉,违者严惩。从此以后,素食逐渐成为中国佛教饮食习惯的主要特点。所以说,佛教禁止食肉,并非因为它是肉,而是因为不可杀生。食素是出于戒杀生的慈悲心。小虎虽然心系为父报仇的重任,但他只是个年少贪玩的孩子,在他误杀阿黄狗时,他虽满心内疚,但却流露出他贪玩贪吃的本性,他将死掉的阿黄背着僧人烧熟,却被师傅以及众僧人看见,小虎为答谢师父的救命之恩,邀其一同食用。师父道,“自出家后,想起它(狗肉)来,也是一种罪过。”众武僧尾随师父,闻到肉香都嘴馋起来,师父将狗肉分与众人同食。徒弟们说:我们这是犯戒了。师父坦然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出家人多行善事,不必拘于小节。众徒弟听了,也都释然。大家每日劳作辛苦,都很想食肉开荤,但出家后有戒律约束,过的都是清心寡欲的生活。师父心疼徒弟,允许他们吃一点狗肉,而这肉也符合“三净肉”的条件。况且梁武帝之前,僧尼本来也没有禁肉,细想起来,众僧也不算犯戒。五戒中有一条,就是不饮酒。佛教戒律规定,无论在家或出家修行,都禁止饮酒。佛教认为,酒能乱性,过量饮酒会使人丧失心智、迷失本性,做出许多坏事,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严禁教徒饮酒。但有两种情况不算犯戒:一是得病时其它药都无效,只有酒才能治好时,可以饮用;二是以酒为药涂疮消炎时,可以使用。影片中众武僧吃狗肉时,有个名叫色空的和尚在一旁边吃肉、边喝酒,愁闷异常。他原本与妻子过着幸福的生活。一天他外出买酒,归来却眼见王仁则的兵马残杀了即将临盆的妻子。他为替妻、子报仇,才遁迹空门,做起了和尚。色空似醉非醉,使出了一套自创的武功──醉棍,令觉远叹为观止。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虽说饮酒犯了戒,但色空酒后未做任何坏事,只是以酒消愁,并且还从中悟出了新武功,应该说是酒为他疗了情伤,使其武艺更上一层楼,也可算饮酒的一点好处。符合以酒治病不算犯戒的规矩,只不过色空和尚治的是心病而已。 色空师兄虽然酒不离身,但他已自认为是四大皆空的佛家人。他的饮酒为电影《少林寺》添加了不少喜剧元素,但更说明他皈依佛门的心境。他的挚爱离他而去,他便觉得自己与尘世再无瓜葛,一心向佛。虽然酒不离身,但这些只是外物,当你强调这是酒时,这便是酒,当你没把它当酒时,他就不是酒,一切事物只因人的意识而定。只有真正将佛祖放在心中,才是真正的皈依佛门。色空师兄也是佛门的有缘人,他虽然性嗜酒,却不把酒当酒,他心中有佛,他和佛组有缘。这也说明佛教中虽然不让饮酒,但更重要的是要将佛留在心中。只有心不在乎了,世间的万物也就放下了,也就是真正的遁入佛门。
佛教所指的智慧,是能够彻知人生真相、洞察世间本质的智慧。那些佛家弟子,都是看破红尘,不再为世间的纷繁琐事而干扰,是一种超脱了世俗越于凡人之上为他人无私奉献的思想境界。在影片的开头僧值一再向方丈说明他们的米粮所剩不多,但方丈还是执意将寺院里的迷拿出来救人,在影片的最后方丈为了不让少林寺的其他弟子受牵连愿意自焚,用牺牲自己来保全他人。片头片尾出方丈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正是佛教弘扬的精神么。方丈在这里是佛祖的映射,他主管着少林寺,看着少林寺发生的一切,他一心向佛,做到了那些佛教所弘扬的,将佛教精神传给他人,他是佛祖的有缘人,他真正达到了无我的境界。如此透过无常、苦、无我的智慧来观照一切世间,包括自己的身心,他人的身心,无论过去、现在、未来,一切都是无常、苦、无我的。通过观智如此透彻地观照,他的观智成熟,他真的断除烦恼、解脱了一切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