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了,去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是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的选择。大城市工作和生活压力大、拥堵、污染、缺少人情味,但机会多、相对公平。小城市安逸、压力小,但熟人社会的特点更明显,实现自己抱负的出路少。
我个人的看法,毕业以后如果有机会,先去大城市闯一闯。因为“进可攻,退可守”,待不下去尽可以返回小城。而如果刚开始就在小城待,很可能会失去机会或者动力。
当然,去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完全是个人的生活选择,无可非议。不管是前几年“逃离北上广”,还是后来反扑的“逃回北上广”,作为个人来讲,都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网上每年都有“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评选,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从来都不在前列,这让小城市的人沾沾自喜,同时又吓怕了一些年轻人。老人们会说,你看看,大城市有什么好,房子贵的要死,成天雾霾,根本不是人住的地方。
这种统计结果真的说明大城市不好吗?虽然没什么依据,我还是要做一个大胆的猜测:大城市之所以“幸福感”不高,是因为大城市中人的群体太多样了,有热爱大城市的成功者,也有在大城市找不到出路的人,大量看不到希望的人对大城市投了反对票,而有成功、有失败,这才是大城市的魅力啊,否则成功还有什么意义。相反,留在小城市的人大多是安于小城市的生活的,只要没什么大的抱负,他们就觉得很满意了,所以大多觉得“幸福”。
再者,大城市中和小城市中的人对“幸福”的定义大不相同,大城市的奋斗者或许觉得事业有成、年薪百万才是幸福,小城市的人觉得“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幸福。前者人数太少了,而后者人数众多,因此在统计数据上,也会产生某种偏差。
《奇葩说》中有一期,《大城市的床or小城市的房》,我专门重看了一遍。他们的论点都是我们熟悉的,只不过用更好的表达方式说了出来。赞同大城市的有:艾力,小城市的论资排辈让人受不了;范湉湉,竞争让一个城市更有活力;颜如晶,大城市可以很精彩,小城市的房里只能听到自己的回音;马薇薇,大城市有鲤鱼跃龙门的可能,未知很精彩。小城市一方有:胡渐彪,大城市只有一张床说明是小人物,小城市有房的人更有能力;黄执中,可以选择有潜力的小城市;陈铭,大城市的精彩是只有床的人享受不到的。最后的蔡康永结辩很可能是他的真心话:大城市的好处是人与人之间有距离感,做事容易被别人容忍,免于被严密监视。
早期的《罗辑思维》第2集《拒绝逃离北上广 见识决定命运》中讲到的几点让人印象深刻,大城市的制度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度高,现在不是农耕文明,人口的聚集才能产生大规模的财富;即使现在有了互联网,也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还提出了“八分之一秒门槛” 的概念(八分之一秒是地球最远两端光速传播的延时效应,只要通过互联网、电波等进行联系,延时就会存在,而人类精细的体验、精细的人性贴近在延时存在的时候是无法完成的);在小城市或农村,由于缺乏机会,即使是天才,永远也不会有人知道。
个人选择暂且不说,作为国家政策来说,应不应该发展大城市呢,大城市究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好处,城市过大会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堪重负呢。
最近读了去年出版的一本书:《大国大城》。作者陆铭,1973年生人,是科班出身的年轻经济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这本书2016年7月出版,当时已反响不错,我随即加入了自己的书单。但是我有一个习惯,尽量不读新书,总要等一段时间,看看经过时间的沉淀后,这本书是否依然受好评。今年4月,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揭晓,《大国大城》名列其中。豆瓣评分现在将近1000人,也有8.8分,不算低。所以,现在是时候读了。
作为一本经济学读物,这本书挺小众的,否则豆瓣上读过的人不会只有1000人。但是,作为经济学的通俗读物,它明白晓畅,每个人都能顺畅地读完。作者为了给大众“科普”,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念,不得不写得通俗。
通俗归通俗,作为学者,陆铭的这本书并没有失掉严谨性。全书穿插的图表丰富,数据详实。书的最后列出了近一百本参考文献(有无参考文献,是否详细可是第一眼评判书的质量的一个标准哦),这是普通的畅销书比不上的。
作者是力挺大城市发展的,并用整本书的内容论证为何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在论证的过程中,帮我们厘清了一些概念,解释了很多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让我们头脑中一些含含混混的观点清晰起来了。
这个话题太大了,写到这里,只是为这本书做了个引子,后面我将分两次介绍书中的主要内容。
微信公众号:莫妮卡的书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