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
【问题:围城】
【要不要规划-人生如做题】
【粉红色的大象-不要逃离】
【多元、压力、资源-大城市vs小城市】
【结论】从生涯来看,人生是一个打开再合拢的过程——你需要在年轻的时候看到足够多的可能,才有可能在而立之年从容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问题:围城】有人会说哎呀,大城市好烦啊,天天挤地铁,每天往返4小时,雾霾满天飞。还是家乡小城市好稳定、安逸;也有人会说,小城市有什么好,我就待在小城市,过一年和过一天一个样儿。想办个事儿都得找关系,想跳个槽儿都不知道往哪儿跳,单位好与不好都是一辈子的事,只能能靠运气了。
两种人两个说法,哪个是对的呢?总感觉有点像围城里面的小人出来外面的人想飞奔进去。谁都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为什么会这样?我不该怎么办呢?
【粉红色的大象-不要逃离】首先应该说面临这样的问题,再正常不过了。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对着实验者说,不要想那个房间里有一只粉红色的大象。可是不说不要紧,一旦说出来,试验者就往往不由自主的就去想要那里面有一只粉红色的大象。
这也正是解决了我们为什么会总想着另一面的好的原因。住在北上广的人心里总想着三四线城市的舒服自在。住在三四线城市的人就总想着北上广的机会多金。虽然你也知道那个与你无关,但是心里面总是不由自主的去想。
【要不要选择-人生如做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我们先明确人生如做题。有的人做的是判断题,选与不选,直截了当,但也简单粗暴,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是这样的做题方式;有的人做的是选择题,当然是单选题,这时候已经有了主动的选择权,只不过选择的范围受到能力的限制,只能做单选题,接受和你的单位给你划定的一个选项,要么干、要么上,要么滚;有的人做的是多选题,由于自己的能力已经到达一定高度,所以你可以选择不同的企业去就职;最高层次是做简答题,能力已经足以支撑自己有很强的话语权,可以自己设计自己的人生。
明确了自己有选择的权利,再配以能力的不断提升,才能逐渐主宰自己的命运。
【多元、压力、资源-大城市vs小城市】
知道有选择权利,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对比一下大城市和小城市给我们带来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不同体验。
第一多元化。大城市里聚集着非常非常多的职业体验,你可以是个调酒师、可以是个电视剧的翻译、代购员、芳香治疗师等等新奇特的多元化的职业。可以带给我们无限多的可能。然而小城市呢,没有那么多的多元化,只有他独特的特点。比如青岛的宁静,成都的安逸、西安的厚重啊。如果你打算体验多元的文化,那么大城市是不二之选,如果你已经心有所属喜欢某一个城市的某一个特点,而且特别笃定,那么小城市是你的不二选择。
第二是压力,大城市的压力和小城市的压力是不一样的。当时的高收入自然带来更为高压力,但也是提升能力,面对竞争的角斗场,我们在下场角度的过程当中,逐渐的提升了自己的战斗能力。小城市的压力,看上去竞争性的压力也稍微小了些,人际关系、收入锐减,生活品质下降。这这些隐形的压力,以及对未来失去个人竞争力的这种压力,也是无处不在。选择那种压力全看自己。
第三是资源。大城市聚集了医疗,卫生,教育等等很多的公众资源,可以让你的生活更趋于社会多元化。小城市的资源更多体现在父母、人脉、归属感等等,你更适应哪一种呢?
弄清了各自的优势,我们再来看看你的生活。或许你在一个大城市,每天早九晚五上下班4个小时、挤着地铁、吸着雾霾。但却从未享受这个城市给你来带来的多元化、从不参加各种聚会沙龙、不参加培训学习、各种不同的可能的机会。独自默默的承受大城市不好的一面。时间久了,你能不厌倦他吗?
【有方向就是追寻,没方向才是逃离】
你永远无法停止逃离,除非你找到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要想清楚这个选择,每个人都需要认真思考:你这个阶段到底想要些什么?职业、自我、家庭,你的重心在何处?精彩、多元、归属、从容、可能、宜居……哪些是你不可或缺的生命资源?
从生涯来看,人生是一个打开再合拢的过程——你需要在年轻的时候看到足够多的可能,才有可能在而立之年从容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好的生涯轨迹一般是20-35岁前以职业发展为核心,在大城市尝试各种可能,有机会就再往上。到了35岁前后,形成稳定的对生活的定见,然后做职业-家庭-自我的平衡选择。你只有一日看尽长安花,才敢在某一天平平淡淡才是真。
对于自己内心没有方向的人,去哪里都是逃离;而对于生命有方向的人,走向哪里都是追寻。所以苏轼被发配到当时的四线城市惠州,才会写下“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结论】从生涯来看,人生是一个打开再合拢的过程——你需要在年轻的时候看到足够多的可能,才有可能在而立之年从容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