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获是:
第1天
改变的起点,就是首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从找困难变为找方法,最关键的一步是意识到你其实一直都有选择。
我们不是没有选择,只是没有理想的选择。选择要基于当前的现实,而不是头脑中的理想,我们要选择的是此时此地的行动。
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并通过强化把新经验转化成新习惯。
心理舒适区的本质是熟悉的应对方式带来的控制感,是我们难以摆脱旧经验,接纳新经验的最关键原因。
如果我们觉得一件东西很重要,就要自己去争取,而不是在背后抱怨,抱怨等于把责任推卸给别人。
第2天
奇迹提问法:假设好的结果已经发生了,引导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小步子原理的核心思想是:努力控制你能控制的事情,并接纳你不能控制的事情,专注到当下能做的事情上。
接纳自我的本质是舍弃对生活的过度控制,对完美世界的幻想和执念。
第3天
一件事情会怎样影响我们,并不取决于这件事情本身是什么样的, 而是取决于我们怎么看待它的。积极的思维往往会通过激发有效的行动,来验证它自身的正确性。从问题角度看世界,满世界都是问题,从资源的角度看世界,满世界都是资源。
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母亲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接纳和肯定,那孩子发展出来的探索世界的本能就是自主自发的。孩子能力形成的四步法:正向感觉_尝试_经验_能力。那么正向循环形成,就会发展出成长型心智模式。
夸奖孩子要夸努力而不是夸聪明。表扬努力暗示着人的能力不是固定的,可能通过努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孩子没有证明自己聪明的包袱,会把注意力专注在努力本身。
成长型思维:把挑战看作能力提升的机会,努力能够激发能力,批评能够帮助自己改进,从别人成功的经验中吸取经验,使之成为自己经验的一部分。
第4天
使用控制的两分法把目标变成行动。努力控制我们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图控制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
第一步:思考担心的问题里哪些是我们能控制的,哪些是我们不能控制的,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能控制的部分。
第二步:对于没办法控制的事情,把其中能控制的部分找出来,并做成计划,努力把它做好。
掌握近的思维,带我们走出焦虑。原则一:用描述性语言而不是评价性语言。
原则二:问具体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原则三:关注现在能做的,而不是事情的结果。
第5天
倾听的要诀就是知道很多事其实你并不知道。一个好的倾听者,心里会有很多问题,答案不在自己心里,而在别人心里,所以才需要提问。
如果我们对一个人有期待,不要在语言上要求他,而是要像我们期待他的那个样子对他。
如果关系好了,什么事情都可以谈,如果关系不好,谈什么事情,都是在谈关系。
边界的含义是即使是最亲近的人,我们都要承认,我们跟他是不同的人,每个人只能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要做好课题分离,我只负责把我的课题做好。判断一件事是谁的课题的准则:看行动都直接后果由谁来承担。
孤独也许是人生的某种真相。没有人能够拥有另外一个人,我们只是在各自的旅程中相遇,彼此同行。
第6天
人生四个阶段面临的问题:
青春期15-25岁:寻找身份认同,最大障碍是对自我形象的过度关注以及对他人评价的过分在意。获得对自己身份认同的标志是对自己负责,学会容纳矛盾。
成年早期:25-35岁建立亲密关系,自己脆弱的部分能够被亲密关系接纳时候,我们更能接纳自己,让自己变得完整,获得更深层次的认同。职业认同四个标志:胜任感,承诺,报酬和满足感。
中年期:35-60获得繁衍感
老年期:60岁以后整合人生,生命的有限性的好处是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所在的每一刻都很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