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了现实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李笑来提出了“管理”。但是这里的管理不是管理时间,时间是没有办法管理的,时间是不随任何人的意志而发生任何改变的,无论如何,时间都只会朝着一个方向前进,那就是,流逝。我们应该管理的是自己。怎么管理自己,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估算时间
作者提到,在时间领域有一个墨菲定律类似的法则叫做侯世达法则:
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是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了这个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因为每个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有很多“意外”的事情发生,这些意外情况总是会打断你的计划,让你坚持不下去,最终选择放弃。大家想想,是不是当你做了一个决定,比如,我打算读这本“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了,我打算一周读完,因为以你目前的生活节奏来看,你每天晚上可以抽出2个小时读书,但是在这一周里会发生很多事情打扰你的计划,比如周一晚上朋友请吃饭,吃完回来就十点了,没时间读书了。周二朋友约你看电影,又废了,周五忙了一周了,又很累,不想看书了。
就这样,你的计划就泡汤了。还有诸如健身啊,吃健康食品啊,都是一样
为什么会错误估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呢?是因为大多数人在执行任务之前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步骤,那就是分辨任务的属性——它 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
有些任务是你所熟悉的,即以前曾经做过的,那么正确估算完成任务需要的时间是很容易的。
然而,有些任务是你所陌生的,那么在执行过程中就必然会遭遇各种所谓的“意外”。其实它们根本不是意外,只不过是因为你对任务不熟悉,它们才成了“意外”。
对学习来说,任务“陌生”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学习本身是一个探索 未知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常常需要花费比我们想象中多得多的时间。对工作来说,任务“熟悉”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工作本身是一个应用已知的过程。
所以,我们必须处理未知,而从陌生到熟悉,就需要花费时间去学习,这个过程无法逾越。
要想提高估算时间的能力,就要从现在开始养成习惯: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2、及时行动
接受任务之后,什么时候开始执行才好呢?比“越早开始越好”更切实的答案是“现在就开始”。所谓做事拖 延,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
明知自己拖延的人很痛苦,因为他们不是不知道该做什么, 而是不知道为什么“无法进入状 态”——这是他们能够想出来的对自己的行为最拿得出手的描述。
明明已经焦虑到不行,拖延的人为什么迟迟不开始行动?本质原因在于恐惧——无论是来自内部的,还是来自外部的。
来自内部的恐惧在于:只要开始做事,一个人就要面临做错、做不好的风险。这原本是任何人都逃不掉的事情,但最终患上“拖延症”的人犯了一个简单的认知性错误,即认为那些能够做对、做好的人都是直接 做对、做好的。从表面上看也好像确是如此。那些能够做对、做好的 人,总是显得从容不迫、轻车熟路。面对这样的人,那些犯了错、做不好的人根本没办法不自卑、不怀疑自己……
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问题。认清并接受这个现实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心平气和地去做事。在任何一个特定领域,总有一些人比另一些人表现更好、费力更少,这其实是生活常态。但有4各自可以弥补,那就是勤能补拙。
来自外部的恐惧在于: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人是一种很有趣的动物,在自己做对、做好之前,通常已经了解做对、做好是什么样子。于是,无论能否做对、做好,人都觉得自己有能力判断别人是否做对、做好。所以,尽管自己不怎么样,却可以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地评价别人 做得对不对、好不好。这样看来,一个人一旦开始认真做事,被嘲弄、 被耻笑的几率将远远高于被夸奖、被鼓励的几率——这几乎是肯定的。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很多人怀有前文提到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微妙心态。
3、直面困难
就算没有低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就算已经迅速开始执行任务,很多人还是没有按时完成任务。为什么有的人好像一直在忙,却总 是拿不出成绩、做不出成效?其实,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读书 的时候也不例外——上学时总有一些天天笔不离手,眼不离书,屁股不 离板凳,成绩却很差的学生。这种情况的存在往往会使人们不禁怀 疑“努力”的可靠性。还好,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实际上并不努力, 只是做出了努力的样子,或者显得比较努力而已。
无疑,他们的效率低下。而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是:回避困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