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遣甘茂约上魏国一起攻打韩国,并且派遣向寿为助手。甘茂派向寿赶了回去向秦王汇报说:“魏国是否出兵,他们听我的,但是我希望大王不要出兵攻打韩国。”
秦武王在息壤这里迎接甘茂,问他为什么不攻打韩国。
甘茂说:“宜阳乃大县,规模近于郡。今大王您让我跨越关隘,不远千里,前去攻打,这绝对不是一天两天能搞定的事情。我和您讲两个故事:之前鲁国有个和曾参同名之人,杀了人,有人告诉了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是孔门高徒,怎么可能杀人?他母亲自然不相信。可是先后来了三个人说同样的事情,曾参的母亲就扔下织布的机杼,据说越墙而走。又,当年魏文侯用乐羊伐中山,三年方下。乐羊回国,文侯给他展示别人的谤书,整整一箩筐,所以乐羊说破中山是文侯之功,非乐羊之功。臣甘茂来自山东,是外国人,樗里疾等人一定会以韩国之事攻击我。我之贤能不如曾参,大王又不如曾参之母那么了解信任我。而攻击我之人必不只三人,我怕大王会相信他们的话。那样我们进攻宜阳会前功尽弃,同时还背弃了与魏王之约,而我自己在秦国的前途也危险了。”
这个甘茂和樗里疾一样在秦国出将入相,对于秦国打通三川通道、削弱三晋有很大的功劳。他还有一个孙子,就是十二岁就拜相的著名神童甘罗。
攻打宜阳为什么要如此大费周章呢?宜阳,就在现今河南宜阳,离洛阳直线距离只有十九公里,可以说攻下宜阳就可以直接兵临洛阳,直抵东周王廷了。再者,对于韩国来说,宜阳是战国初年韩国建国时的都城,是韩国的命脉之所在,城高池深,绝对不易攻取。
秦武王说:“先生您放心前去攻打,寡人不会听信谗言,我可以和您盟誓!”
于是君臣在息壤立下盟誓,秋,甘茂率大军攻打宜阳。
我们这里分析一下,甘茂出兵之前和秦武王盟誓,绝对是聪明之举。对于一个领兵在外的大将来说,国内发生对于自己不利的谣言,几乎是必然的。而大将由于身在军中无法辩解,一旦君主产生了不信任,那么处境就危险了。
甘茂的方案很完美。首先,他先降低领导的期待,告诉武王,进攻宜阳是个旷日持久之战;其次,他把可能的不利言论先行提了出来,以降低谣言对自己的伤害;最后,通过以退为进的方式打消了君主的顾虑,这是非常有效的。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甘茂出兵攻打宜阳,结果五个月没有打下来。果然国内包括右丞相樗里疾、公孙奭(shì)等人向武王进言说甘茂本是山东人士,所以他不愿意全力攻打宜阳。武王耳根子再硬,也架不住那么多嬴姓宗室在他旁边咬耳朵,于是他将信将疑,准备罢兵招回甘茂。
收到罢兵指令的甘茂,于是派人送了几个字给秦武王:“息壤在彼。”意思是说息壤还在原来的地方。秦武王恍然大悟,于是尽出国内部队,增加兵力前去协助甘茂。果然秦军一举攻下了宜阳,斩首六万,韩国震恐。宜阳守将、韩国国相、纵横家公仲侈出城投降,到秦国谢罪求和。
宜阳一役,是秦国向山东进发迈出的非常重大的一步。攻下宜阳以后,整个韩国以及周王朝都已无险可守,韩国被灭只在朝夕之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