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道理,放在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人身上,并不一定通用。道理就像积木,放在不同的场景下组成不同的形象。有些句子用了讲道理的句型,但不符合事实,这种不算积木。
读到各种道理,可以当作思维小练习。这个道理在什么情况下适用,在什么情况下又不适用,适用与否的关键区别在哪里?当别人把一个道理奉若宇宙真理的时候,你把这个道理的适用和不适用范围搞清楚了,你的颗粒度就比别人要精致一层。越高级的产品,考虑到的层面越全面和精致。
很多时候,洋洋洒洒一大篇文章,只是展开阐述了众多情况中的一种罢了。
在网络上看到各种道理,分析作者正在试图用一块什么样的积木拼出什么样的场景,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把一个道理代入自己的场景时,分析它是否适用,如果适用,为什么,如果不适用,为什么。
积木是积木,场景是场景。道理是每个人都可以用的积木,不归属于任何人。正如一本书上讲过的道理,你也可以再讲,别人也可以再讲,这就是一块特定形状的积木,谁都能用。积木不能随意迁移,有时候可以通用,有时候不能,要靠认知和倾听,了解具体的人和物情况。
道理1:自律带来自由。
在一切顺利的时候,自律是非常好用的一块积木。但是当你看到一个人每天睡懒觉,是不是就可以判断这个人不自律了呢?情况如果是这个人病了,而医嘱是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否则无法正常康复,这个时候睡懒觉优先康复身体就是自律,拥有健康的身体是恢复正常状态的前提。同样的现象,在不同的场景下也许就是截然相反的效果。
道理2: 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一个可以带来进步的好习惯。但是,是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永远是对的呢?内因和外因都是起作用的,忽略外因也是不客观的。要承认环境这个外因确实有可能对你的生活造成影响,这不是你身上的内因决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