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感觉一直在向各位大牛的致敬,确实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或者取得的成绩,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今天要致敬的大牛是比特币之父李笑来老师,他的很多思想,都颠覆了我以前的很多想法,对我底层认知的重建、升级帮助极大。
向李老师致敬!
1、我理解的“多维竞争力”
我上初中的时候,不管哪一科成绩拿出来都不是第一,前面总有碾压我的大牛同学,可是我的综合成绩却经常雄霸全年级第一的位置。
其实很简单,我不是那种偏科很严重的怪才,也不是那种各科都很平均的学生,我是一个“一专多能”的学生。
我最厉害的是英语,基本上单科成绩总能考到全年级前三甲,其它科的的成绩基本上单科也能排到全年级前二十名左右。
结果算下来我就是那个综合成绩最优秀的学生,英语是我的一专,其它科目是我的多能,实际我就是建立了自己的“多维竞争力”。
多维竞争力的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在多个维度发展自己的能力,并且要在一个维度特别突出。
比如我们都知道万人迷“贝克汉姆”,他不是超级神锋,也不是超级中场,但他有一招绝技“圆月弯刀”,这就是贝克汉姆的代名词,凭借这个任意球独门绝技,让他得以在世界足球名人堂里占有一席之地。
这个突出的维度是你的标签或者品牌,提到这个标签大家都会想到你,其它维度作为辅助能力,与你的突出能力协同提升你的个人品牌价值。
这就像陆、海、空协同作战,不能只靠陆军或是空军,只有协同作战才能有最大的威力。
2、很多人建立了“多维竞争力”才成为了大牛中的大牛
比如李笑来老师,他在新东方教英语时,单看英语发音,词汇量或是学历,李老师都没有优势,可李老师通过统筹方法,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通过自己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所以每年测评他都是最受欢迎的老师。
民国才女林徽因先生,是个建筑学家,如果单看她在建筑学上的贡献,只能算是优秀,就是因为她文笔非常号,写出了像人间四月天这样流传后世的作品,她才能被称为大师。
通过多维竞争力,还成就了很多伟人,比如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
他当然是伟大的革命家,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但他同时也是伟大的军事家,思想家,诗人。
他的四渡赤水是战争上的神来一笔;他的论持久战奠定了抗日战争的总体做作战思想;他的沁园春雪更是大气磅礴,在当时的文学界引发热议。
所以毛泽东才能从众多革命家众胜出,带领大家进入新的的时代,成为伟人中的伟人。
如果名人和伟人都有点遥远,在看个身边IT圈的例子,我们部门原来有两个技术大牛,技术能力不相上下,长期以来都互不服谁,号称我们部门的“技术双雄”。
后来其中一人胜出了,胜出的法宝就是靠建立多维竞争力。
他不但钻研技术帮助老板建立了新的开发平台,同时还帮老板改进了现行的研发管理流程和管理绩效,一下子让老板刮目相看,没想到这家伙,还有这么一手。
很快他就被提拔成了研发主管,直接管项目研发和架构研发,另外一位技术大牛,虽然也很优秀,也只能在研发团队里做架构师的组长,这就是多维打击的威力。
看看上面这些人的例子,你就会明白,多维打击的威力是指数级增长的,威力之大,让人胆寒。
3、IT人如何建立自己的“多维竞争力”
就像大象装冰箱,总共分三步:
第一:明确找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断打磨成为某个方面优秀的人;
第二:发掘其它相关维度的能力,让自己在局部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三:在现有能力基础上跨界,打造斜杠力,让自己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中,走向金字塔的顶端。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我的同事小C就是一个从迷茫变得优秀、再从优秀变得卓越的绝佳案例。
小C刚入职时,是一个开发工程师,和其它开发工程师没有什么两样,但他后来发现自己在做前台开发方面明显优于其它开发工程师,所以他慢慢专心研究前台开发技术,后来就成了团队里的前台开发专家,这就是第一步,打磨核心竞争力。
只是专家还不足以在团队中被足够重视,后来他就把自己研究的前端框架总结抽象,写成规范。
不但写的专业,还专门被委派去给其它开发工程师培训前台开发技术,通过不断的磨练,课讲得越来越好,成为团队口中的C老师,这样优秀的人,团队怎么可能看不见。
这就是第二步,建立与前台开发技术相关的写作和培训两个能力,一下子在团队中成为翘楚。
小C是个有心人,慢慢他把自己的内训课程转化成了一个互联网产品,靠这个产品在圈子力变得有些小名气,这就是斜杠力,当这个副业做得足够优秀的时候,他辞掉主业,加盟一家培训机构,成为更广阔领域的专家。这就是从优秀变得卓越的第三步。
我真心希望自己写的每篇文章可以给读者朋友带了一些启发和思考,如果能够行动起来就更好了,从优秀到卓越差的不是努力,而是底层的认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