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道日损"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学习的过程会使知识、欲望等日益增加,为道会使人的欲望减少,一直不断地减少,直到不妄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无所不为。治理天下就要不干扰百姓,干扰百姓就不能够治理天下。
“为道日损”就是为生活做减法。

“为道日损”就是减少人的欲望,包括功利、名利、金钱、情欲等欲望。减少人的欲望,就不会扰乱人的内心,才能恢复内心的平静,只有内心平静,才能洞察一切,达到目的。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一直减少欲望,最后达到无为的状态。如何减少欲望,如何做到“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庄子•田子方》),老庄提出“心斋”“坐忘”的方式,以达到虚静淡然的状态。无为就是道的状态,不以天下自居,但却能化生万物。
此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只有从无功利的心态去做一件事情,不考虑名和利,才能得到预期的结果。“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妄为,不妄为就是不要去做损人利己、损己损人的事情。而是放下一切杂念,不去想过去和明天,不去想自己是否能够做好,也不去想利用手段谋取利益,只是顺着事物发展的来去,直到一件事情的完成。这个过程需要“日损”的功夫,就是要不断减少欲望和情欲,才能保持情绪的稳定。
“为道日损”的反面是“为学日益”,这是生活的常态。我们每天所学到的东西很多,尤其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每天看到的信息掺杂着真假难辨的内容,会扰乱人心。我们的教育中一直都有一种观念“学而优则仕”,学习好就可以升官发财,这样会使得学习知识本身变得不够纯粹,科学知识本不会扰乱人心,而赋予知识以外改变命运的思想,则会让人心生贪欲。
所以老子说要“绝学弃知”“少思寡忧”。
这并不是真的要不学习,而是学习以外衍生各种欲望,不仅引起诸多喜怒哀乐的情绪,而且还会引发人与人之间的纷争。
“为道日损”,就是要减少忧虑和愁思,减少患得患失的心理,减少对名与利的追求,最终做到无我的状态,只有无我,才能不在意他人的评头论足,才能不关注自己的优与劣,才能不期盼他人的认可,才能保持内心的虚静,情绪稳定,不消耗内在的能量,精力充沛,这也是养生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