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先生是当代中国顶尖级的美学大家,正是他让美学这门学科在中国文化中得以枝繁叶茂。《谈美》这本书可以说是最佳的美学入门书了,1932年第一次出版,距今都快一百年了。可是经典就是经典,今天还是有那么多的读者喜爱这本书,阅读这本书,珍藏这本书。
我想,这种经典地位的获得,并不只是因为这本书介绍了美学这门学科,更重要的是,朱光潜先生从中国文化出发,用这本书将美与人生勾连起来,提出了人生艺术化的呼吁。中国人的本土传统,就是一方面让生活艺术化,另一方面则让艺术生活化。由于顺应了这一历史大势,《谈美》也就成了中国化美学的穹顶之作,其地位就类似于建筑当中的那块“拱心石”:如果这块石头毁了,那么,中国美学的整座建筑也就塌了。
1.为什么说美学是人生的艺术化?
怎么阅读《谈美》这本书呢?
我的经验是:《谈美》要从后往前看,一定要先看最后一章。这一章正标题是一句引用的话,叫《慢慢走,欣赏呀!》,副题则是“人生艺术化”,这说的到底是什么呢?
在欧洲著名的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马路,两旁的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上面写着对往来行人的一句劝告,“慢——慢——走——,欣赏啊!”
这个标语让朱光潜先生发起了感慨: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上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疾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了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惜的事!
所以,这阿尔卑斯山的山谷之旅,就好似我们的人生旅程,当它成为“审美之旅”的时候,那就要让生活慢下来,与此同时去欣赏身边的美景。君不见,我们现在的生活,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哪怕是穷乡僻壤,大家都忙得很。996的生活能坚持多久呢?早上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一干一周就是六天,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难道坚持到死?过去呢,我们的生活里没有手机,20世纪80年代初看个电视都是奢侈的事,如今各种各样的小屏幕充斥在身边。人们每天把手机拿在手里,少则一小时,多则十几个小时消耗在上面,大家都成了低头一族。
这太可怕了,我们只是看手机上的虚拟风景,却忽视了身边的美景。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现在就置身于阿尔卑斯山谷,大巴沿山间公路迂回穿插,你走下车来徒步:只见雪山在天,鲜花遍野,桥梁小溪,蓝天白云,还有那一眼望不尽的山峦草地,如诗如画,似梦似幻……那不就该慢慢走嘛,快走的话风景也就一闪而过了。你不更应去积极欣赏嘛,如果不去看如画美景、不去听鸟语花香、不去感天地之大美,那岂不是人生的最大遗憾。
《谈美》要强调的,一句话概括就是:风景旅途,就好像人生之旅,在生活的过程当中,当我们慢慢行走,驻足观看,那就开始审美了。这审美,就像人生的假期,也是生活的节日,我们不仅可以慢下来,而且可以——美起来。
这就是我讲的第一个意思:美学就是让人生艺术化。
从美学的角度看,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这个知道生活的“道”,就是人生大道的道。那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当中,就是在演一场“大戏”:这里面既有“演的人生”,也有“看的人生”。所谓“演的人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生活过成艺术,这就是一场人生大戏;这是对我们自己而言的,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过“看的人生”,因为除了我之外的其他人的生活,对我而言:我并不是演他们,而是在看他们。
所以,我们既要演自己的人生,也要看他人的人生,演的人生与看的人生,由此结合为一体。著名大作家朱自清先生,就是写名篇《背影》的那位清华教授,当年曾给《谈美》写了篇序言。他说:人生的艺术化,乃是孟实先生(孟实就是《谈美》作者朱光潜先生的字)他自己最重要的理论。朱自清先生的判断非常准确,孟实先生分人生为广义与狭义:艺术虽与实际人生有距离,但与整个人生却无隔阂,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于人生。反过来说,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毫无趣味的。
总之,朱光潜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他说,生活上的艺术家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的时候坚持他的严肃,在摆脱的时候见出他的豁达。与此同时,朱先生还认定最高的善就是一种美,真理就是一种与美感的对话。所以作者朱自清才赞美这位美学家说:这人生的艺术化,真的达到了真善美的三位一体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