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Linux性能优化7

Linux性能优化7

作者: _SHIZI | 来源:发表于2020-07-12 23:23 被阅读0次

    网络优化并发模型

    从IO的角度

    第一种是最常用的 I/O 多路复用技术 epoll,主要用来取代 select 和 poll。这其实是解决 C10K 问题的关键,也是目前很多网络应用默认使用的机制。
    reactor

    第二种是使用异步 I/O(Asynchronous I/O,AIO)。AIO 允许应用程序同时发起很多 I/O 操作,而不用等待这些操作完成。等到 I/O 完成后,系统会用事件通知的方式,告诉应用程序结果。不过,AIO 的使用比较复杂,你需要小心处理很多边缘情况。
    CGI应该是这种模式
    proactor

    从进程并发模型

    第一种,主进程 + 多个 worker 子进程。其中,主进程负责管理网络连接,而子进程负责实际的业务处理。这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模型。

    第二种,监听到相同端口的多进程模型。在这种模型下,所有进程都会监听相同接口,并且开启 SO_REUSEPORT 选项,由内核负责,把请求负载均衡到这些监听进程中去。
    CGI用的是这种方式
    nginx呢?

    应用层的网络协议优

    1. 使用长连接取代短连接,可以显著降低 TCP 建立连接的成本。在每秒请求次数较多时,这样做的效果非常明显。
      http1.1默认支持,1.0以下需要手动设置keepalive
    2. 使用内存等方式,来缓存不常变化的数据,可以降低网络 I/O 次数,同时加快应用程序的响应速度。
      client cache
    3. 使用 DNS 缓存、预取、HTTPDNS 等方式,减少 DNS 解析的延迟,也可以提升网络 I/O 的整体速度。

    套接字

    套接字可以屏蔽掉 Linux 内核中不同协议的差异,为应用程序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每个套接字,都有一个读写缓冲区。

    • 读缓冲区,缓存了远端发过来的数据。如果读缓冲区已满,就不能再接收新的数据。
    • 写缓冲区,缓存了要发出去的数据。如果写缓冲区已满,应用程序的写操作就会被阻塞。【脏页大量出现?】
      调整这些缓冲区的大小:
    1. 增大每个套接字的缓冲区大小 net.core.optmem_max;
    2. 增大套接字接收缓冲区大小 net.core.rmem_max 和发送缓冲区大小 net.core.wmem_max;
    3. 增大 TCP 接收缓冲区大小 net.ipv4.tcp_rmem 和发送缓冲区大小 net.ipv4.tcp_wmem。


      image.png

      tcp_rmem 和 tcp_wmem 的三个数值分别是 min,default,max,系统会根据这些设置,自动调整 TCP 接收 / 发送缓冲区的大小。udp_mem 的三个数值分别是 min,pressure,max,系统会根据这些设置,自动调整 UDP 发送缓冲区的大小。

    套接字接口还提供了一些配置选项,用来修改网络连接的行为:

    • 为 TCP 连接设置 TCP_NODELAY 后,就可以禁用 Nagle 算法;
    • 为 TCP 连接开启 TCP_CORK 后,可以让小包聚合成大包后再发送(注意会阻塞小包的发送);kafka
    • 使用 SO_SNDBUF 和 SO_RCVBUF ,可以分别调整套接字发送缓冲区和接收缓冲区的大小。

    传输层网络性能优化

    1.高qps场景

    在请求数比较大的场景下,你可能会看到大量处于 TIME_WAIT 状态的连接,它们会占用大量内存和端口资源。这时,我们可以优化与 TIME_WAIT 状态相关的内核选项,比如采取下面几种措施。

    1. 增大处于 TIME_WAIT 状态的连接数量 net.ipv4.tcp_max_tw_buckets ,并增大连接跟踪表的大小 net.netfilter.nf_conntrack_max。
    2. 减小 net.ipv4.tcp_fin_timeout 和 net.netfilter.nf_conntrack_tcp_timeout_time_wait ,让系统尽快释放它们所占用的资源。
    3. 开启端口复用 net.ipv4.tcp_tw_reuse。这样,被 TIME_WAIT 状态占用的端口,还能用到新建的连接中。
    4. 增大本地端口的范围 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这样就可以支持更多连接,提高整体的并发能力。
    5. 增加最大文件描述符的数量。你可以使用 fs.nr_open 和 fs.file-max ,分别增大进程和系统的最大文件描述符数;或在应用程序的 systemd 配置文件中,配置 LimitNOFILE ,设置应用程序的最大文件描述符数。

    2.SYN 状态相关的内核选项

    为了缓解 SYN FLOOD 等,利用 TCP 协议特点进行攻击而引发的性能问题,你可以考虑优化与 SYN 状态相关的内核选项,比如采取下面几种措施。

    1. 增大 TCP 半连接的最大数量 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 ,或者开启 TCP SYN Cookies net.ipv4.tcp_syncookies ,来绕开半连接数量限制的问题(注意,这两个选项不可同时使用)。
    2. 减少 SYN_RECV 状态的连接重传 SYN+ACK 包的次数 net.ipv4.tcp_synack_retries。

    3.长连接

    在长连接的场景中,通常使用 Keepalive 来检测 TCP 连接的状态,以便对端连接断开后,可以自动回收。但是,系统默认的 Keepalive 探测间隔和重试次数,一般都无法满足应用程序的性能要求。所以,这时候你需要优化与 Keepalive 相关的内核选项,比如:

    1. 缩短最后一次数据包到 Keepalive 探测包的间隔时间 net.ipv4.tcp_keepalive_time;
    2. 缩短发送 Keepalive 探测包的间隔时间 net.ipv4.tcp_keepalive_intvl;
    3. 减少 Keepalive 探测失败后,一直到通知应用程序前的重试次数 net.ipv4.tcp_keepalive_probes。


      image.png

    内核线程

    Linux 在启动过程中,有三个特殊的进程,也就是 PID 号最小的三个进程。

    • 0 号进程为 idle 进程,这也是系统创建的第一个进程,它在初始化 1 号和 2 号进程后,演变为空闲任务。当 CPU 上没有其他任务执行时,就会运行它。
    • 1 号进程为 init 进程,通常是 systemd 进程,在用户态运行,用来管理其他用户态进程。
    • 2 号进程为 kthreadd 进程,在内核态运行,用来管理内核线程。
      要查找内核线程,我们只需要从 2 号进程开始,查找它的子孙进程即可。比如,你可以使用 ps 命令,来查找 kthreadd 的子进程:
    $ ps -f --ppid 2 -p 2
    UID         PID   PPID  C STIME TTY          TIME CMD
    root          2      0  0 12:02 ?        00:00:01 [kthreadd]
    root          9      2  0 12:02 ?        00:00:21 [ksoftirqd/0]
    root         10      2  0 12:02 ?        00:11:47 [rcu_sched]
    root         11      2  0 12:02 ?        00:00:18 [migration/0]
    ...
    root      11094      2  0 14:20 ?        00:00:00 [kworker/1:0-eve]
    root      11647      2  0 14:27 ?        00:00:00 [kworker/0:2-cgr]
    

    更简单的:

    $ ps -ef | grep "\[.*\]"
    root         2     0  0 08:14 ?        00:00:00 [kthreadd]
    root         3     2  0 08:14 ?        00:00:00 [rcu_gp]
    root         4     2  0 08:14 ?        00:00:00 [rcu_par_gp]
    ...
    

    常见内核线程

    • kswapd0:用于内存回收。在 Swap 变高 案例中,我曾介绍过它的工作原理。
    • kworker:用于执行内核工作队列,分为绑定 CPU (名称格式为 kworker/CPU86330)和未绑定 CPU(名称格式为 kworker/uPOOL86330)两类。
    • migration:在负载均衡过程中,把进程迁移到 CPU 上。每个 CPU 都有一个 migration 内核线程。
    • jbd2/sda1-8:jbd 是 Journaling Block Device 的缩写,用来为文件系统提供日志功能,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名称中的 sda1-8,表示磁盘分区名称和设备号。每个使用了 ext4 文件系统的磁盘分区,都会有一个 jbd2 内核线程。
    • pdflush:用于将内存中的脏页(被修改过,但还未写入磁盘的文件页)写入磁盘(已经在 3.10 中合并入了 kworker 中)。
      pstack无法观察内核线程。
      perf可以
    # 采样30s后退出
    $ perf record -a -g -p 9 -- sleep 30
    
    image.png

    内核的调用非常复杂,上图来看大概是这么几个过程。

    • net_rx_action 和 netif_receive_skb,表明这是接收网络包(rx 表示 receive)。
    • br_handle_frame ,表明网络包经过了网桥(br 表示 bridge)。
    • br_nf_pre_routing ,表明在网桥上执行了 netfilter 的 PREROUTING(nf 表示 netfilter)。而我们已经知道 PREROUTING 主要用来执行 DNAT,所以可以猜测这里有 DNAT 发生。
    • br_pass_frame_up,表明网桥处理后,再交给桥接的其他桥接网卡进一步处理。比如,在新的网卡上接收网络包、执行 netfilter 过滤规则等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Linux性能优化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tqo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