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主要讲了具体的纠正方法,针对的是特定孩子的需要。任何老师都可以通过获得相关知识以及自己的敏感,去理解孩子的行为。即使有些老师觉得自己似乎完全不能把握孩子的内心活动,但只要他们愿意,也可以发展出这些必要的技能。在我有限的教学经历中,我会观察到孩子的一些表现,但我的反应是迟缓,就是没有针对他们的行为给予反应,因为我不知道到底怎样反应才是对小朋友最好的。
一、观察孩子
当老师知道通过观察要找到什么信息以及如何解释自己观察到的信息时,观察孩子就能给予老师很有价值的帮助。要正确了解孩子,我们必须认识到孩子的每个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而且这些行为反映出他的态度、目的和期望。观察孩子不是像之前那样只是知道了他们的行为,更要带着目的去看他们的行为,他们的行为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
二、心理调查
课间一个简短交谈就能给老师提供足够多的信息来理解孩子的性格和态度。老师能够而且应该得知学生的家庭星座、出生顺序以及他们的个性。所以之前在工作中,我知道多和小朋友沟通是有用,但具体需要去沟通什么,以及到底是为什么并没有深究。其实这都很重要,以后要当一个好老师就必须培养出这样的能力。
三、认识孩子的目的
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包括寻求关注、权力之争、寻求报复、表现自卑。老师那几乎带着冲动、特别想要采取行动的第一反应,能够为她提供观察孩子目的的线索。而通常,老师的自动反应与孩子想要老师出现的反应行为,恰恰是一致的。孩子对老师的纠正行为有什么反应,也决定于他的目的。文中也举了一些例子来分辨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更好应对,要有耐心和方法。
不成为学生朋友的老师不可能成为好老师,但仅有友好的感情是不够的,老师还必须掌握方式和技能,把自己的友好态度转化成建设性的行动,在孩子的艰难成长过程中,给予他适当的指导。
四、心理披露
认为学习过程只和智力有关,这是个错误的认知。智力会受性格特质和情绪感觉的影响,如果不考虑这些,那么孩子和老师面临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和困境时所做的努力就会白费。忽视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动力,经常是孩子和老师发生冲突以及老师应对失败的原因。就是做老师并不是仅仅为了学习,即使为了成绩这个结果,也考虑孩子的各方面情况,来更好帮助学生学习成长。
跟孩子进行的讨论要想有效,则不应关注孩子为什么失败或行为不良,不应责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跟孩子进行有效讨论,应该引导孩子或向他解释这个行为的目的。当然,这个心理披露的过程要注意时间地点状态等等,否则就变成不好的沟通。心理学角度的解释只关注当下的态度和行为的直接目的,老师要掌握想要的心理学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引导孩子。
这章看完后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我省掉了好多文字不想读,这是我的一个很大毛病,很多东西当时不想深入弄明白,到最后真的什么都不懂了。之前考研复习就一直出现这个问题,就像我这个人一样很多事情都不愿直面,造成什么都不会了,要改!否则怎么教孩子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