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母亲对女儿的希冀与箴言《喜福会》

母亲对女儿的希冀与箴言《喜福会》

作者: 安格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9-08-12 19:01 被阅读0次

我在我大学的美国现当代文学鉴赏课上,第一次了解到《喜福会》这本书。对于里面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十分感兴趣,还去看了电影。我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并不知道作者是华裔作家,一开始惊叹于书中的叙述方式和写作风格。这本书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中国人写的。

从开头的关于一根天鹅羽毛的叙述,就可以慢慢的感受到整个故事构架的宏大。四个人一桌麻将,从东方开始,从万物出生的方向开始叙说,叙述那个远离美国的东方的母亲们的人生,从年老的母亲们开始,将上一代,自己和移民后的下一代的故事铺开。

故事叙说到母亲在中国的故事十分让我动容,有的是被家庭妇女父母送去给人当童养媳,有的被丈夫抛弃,有的因为战争被迫抛弃自己的女儿,有的跟随着自己命运悲惨的母亲。在这当中,有富家女也有农家女,可是她们都有着相同的悲哀,社会地位低、遭遇指腹为婚、在婚姻中永远处于弱势、自卑、容易满足、隐忍。无论是否富有或贫穷,她们都躲不过这一切。

在这个故事当中,感触最深的就是许安梅的人生。故事由一块伤疤开始,火锅的热水烫伤的皮肉,家人与母亲的争执,母亲割肉救奶奶,再到许安梅跟随母亲到吴清家里,母亲的自杀。她和母亲经历的痛苦,和那个伤疤一样的深,愈合之后,还是能随时摸得着,看得惊心动魄。所以到最后许安梅对自己的女儿说出那番话的时候,才会显得那么有力量。“女孩子就像一棵树,你必须挺起身子,听现在你边上的妈的话,唯有这样,你才能长得挺拔强壮,假如你俯身去听别人的话,那你就会变得佝偻软弱,一阵风就把你吹倒了。”

镜头切回移居美国后,每一对母亲和女儿似乎都有冲突的地方,在传统中国思想和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母亲,和从小接受西方文化的女儿们似乎总有一些令人心碎的矛盾和语言。母亲们生长在解放前的旧 中国,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各自背后都有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痛苦经历。 虽然来到异乡, 但是内心的保有的仍然是中国传统女性的特性——相夫教子、 贤惠守理。 相反的, 女儿们却 生活在女权运动的美国社会, 倡导的是男女平等、 自由开放, 在这样的欧美文化占主流的社 会中, 他们不可避免地认同这种文化, 因而在看到家庭、 工作等问题上与传统的母亲们截然想法。无论是在女儿的儿时还是在青年时。都能看到母亲对于自己孩子的相互比较,看到她们对于自己孩子生活和择偶的干预。

有趣的是,在种种因素的促成下,特别是传统文化的诱因下,母女关系得到了改善,真正走上了相知相容。这是十分可喜的。尽管母女之间有着种种冲突, 她们之间的亲情纽带终究带来了和谐。 女儿们在经历了各自人生 的挫折和困惑后, 在经历婚变等问题后, 在母亲的帮助下, 在中国博大宽容的文化的影响下, 逐渐找到了作为第二代华人在欧美社会中的身份认同, 纷纷投入母亲的怀抱, 倾听母亲的苦 难故事,汲取生活的力量,真正成为自立、自主、自尊的女性。

就像在书中一开头就出现的那根洁白的羽毛一样,都是母亲对于女儿美好的希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母亲对女儿的希冀与箴言《喜福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trp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