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学校东门遇到一个叔叔。
起初他是问路,问我我们现在在哪个区,哪里能有公交车站台。
他说他到浏阳出差,顺便到湘乡去看战友,手机关机了,也摔坏了,身上没有现金。
恳求我能不能到附近的商店换一点现金给他,并反复强调到了湘乡第二天早上一定在微信上还我。
他四十几岁,和我的父母差不多大。
我观察了一下他,身形瘦削,面容慈善,提着一个公文包。当时已经是晚上七点半,无论是代入自己还是父母在这种境地,我都觉得绝望。
所以我答应了。
带着他到附近的一个小超市换了150元现金,并给他买了面包和饮料。
后续自然很明显,他没有联系我,而我也没有联系他的途径。
相信看到文字的开头的你,一眼就看出来这是最简单的骗局,还会在心里暗骂我的愚蠢。
兄长和父母听说了这件事,也是哭笑不得地愤恼。
昨晚通话时,我能很明显地感受到母亲的愤怒,她不是生气我轻易地把钱弄没了,她很生气我在外面和别人搭话——母亲反复强调过无数次,一个人出门的时候不要搭理任何人,不要和别人说话,不要相信别人的求助,并且常常转发“新型诈骗套路”的故事视频给我。
面对母亲的愤怒,一开始我也很生气她这么强烈的反应,慢慢地又变成难过与无奈。
末了,我只疯狂点头并向母亲承诺以后一定一定不会搭理陌生人——这个我向母亲承诺了无数次的承诺。
其实哪怕到现在,我也不后悔自己付了那150元,我不觉得自己错了。
因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陷入那种绝望、孤立无援的境地,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是真实的,我就应该伸出援手。
或许他的故事是真的,但他忘记了与我的约定;或许他想联系我,但是弄丢了写了我电话号码的纸条;或许他主观上不想还这区区一百五十元钱;或许他本来就是江湖骗子,我为他找好公交车并送他上车后,他可能在第二站就下了车……
但是这些都不重要,无论是什么情况,我对这件事始终没太在意。
我难过的地方是,母亲反复强调的冷漠。
一来我做不到,我总觉得不该无视他人的困境,也不该粗鲁无礼地对待每一个或许并没有怀揣恶意的陌生人;二来社会上又的确存在着不安(诈骗、诱拐)……难道我们真的要让这个社会变成一个漠情的社会吗?
我害怕的不是像这个大叔一样四处行骗的人,我害怕许许多多良善炙热的心被这些骗行欺负地不再相信弱小,不再帮助生人,于是社会变得冷漠,人与人之间满是猜疑警惕……
我知道,像我父母一样年长的长辈看到我这段话只会觉得愚蠢地可笑,然后无奈地摇摇头。
可是面对“突然晕倒的老人”,我们真的要袖手旁观吗?
大街上人来人往,却没有一个人低头多看两眼躺在地上的老人,大家自然地、不约而同地避开,一道无形的结界割裂了匆匆的人流与晕倒的老人,这样,对么?
怎样才是对呢?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困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