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片竹
图片来自网络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句话火了,有人歌颂,就会有人嘲笑,一向如此。嘲笑者们说,“连眼前的苟且都过不去,哪来的资格谈诗和远方?”。朋友圈里博得一片哄笑掌声。
嘲笑者的理由不外乎两个:
1. 没钱拿什么浪漫?去什么远方?
2. 高晓松同学家世显赫,跟我们这些屌丝谈诗和远方,简直就是“何不食肉糜”的现代版。
首先说说我的观点:
1. 我一向欣赏高晓松;
2. 这首歌真烂,有失水准;
3. 诗和远方还是要有的。
那么,什么是诗和远方呢?就是谈恋爱和旅游吗?联系上下文来看,显然是作为“苟且”的对立面,那么,苟且又是什么东西呢?
看看新华字典的解释:
①只顾眼前,得过且过:~偷安。
②敷衍了事;马虎:因循~ㄧ他做翻译,一字一句都不敢~。
③不正当的(多指男女关系)。
结合之前清华高材生梁植被高晓松痛批的新闻,高晓松在节目里说“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这里,梁植给出了一个精装版的“苟且”样板——只顾眼前,得过且过。如果再延伸一下,那就是——胸无大志,鼠目寸光。
也许有很多人会对此不以为然,问一句找工作的事儿,至于这么上纲上线吗?但是我越来越觉得,真就至于,尤其在今日的中国。
我没有清高到觉得找份好工作是多么俗气的追求的地步。只是我以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应该有起码的智慧。这种智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对于自己的前途负起思考和选择的责任;二是除了关心自己的“钱途”之外,他应该有能力思考更大尺度的命题,就算不是对国家民族,也应该对自己的生命高度的思考。高晓松的痛批,我想,是对于读到博士,却缺乏这两种能力的所谓高材生的极度蔑视,乃至对高等教育的愤怒。而缺失的部分,就是诗和远方。
图片来自网络生活的诗意,和眺望远方的目光。
以前看过刘慈欣的一个短篇,讲外星宇宙守护者,从太空中观察地球,突然发现一个猿人在好奇地凝视星空,超过了多少秒,于是守护者决定,对地球文明启动了长达几十万年的干涉计划。
原文我不记得了,大意是,只要一种生物对于这个宇宙的奥秘产生了好奇,文明就拉开了不可逆转的演进大幕,这个种族就一定会有一天,走出地球,成为宇宙文明。
是的,连我们茹毛饮血的祖先,都会凝望星空,而如今很多的年轻人,眼中除了生活的苟且之余,已经看不到一丝凝望的目光,还心安理得地嘲笑眺望远方的人。野心勃勃的创业者,口沫横飞地歪曲“理想”的定义,上市、融资、套现、500强……你管这叫理想?我不贬低赚钱,但那不应该是全部。
诗和远方其实并不遥远,它可能是一个小小的梦想,就像简书里的那些可爱的追梦人;它也可能是个求知的灵魂,希望能明白世间的智慧;它还可能只是一个纯净的信仰,支撑着爱世人的心。诗和远方,与苟且的生活并不矛盾。没有诗意,生活将变成无趣的生存;而失去远方,心灵注定无法脱离泥泞的挣扎。
谁都有艰难前行的阶段,眼睛只能望着脚下,无暇他顾,但是,只要诗和远方还存在于心里的一个角落,就能支撑着走过生活的泥沼。总有一天,你会有时间和钱,而那时,那些藏在心里的东西,会把你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