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天连续的专题学习加上独立带娃后,体力脑力上感觉有些疲劳,周日的上午我迫不及待地想抽出完整独立的时间找一本文学作品读读,在书房乱糟糟的一摞书中瞥到了《眠》,村上春树先生的短篇小说。
看上去是一个诡异的故事,讲述一位普通的女性某一天突然获得了不眠的奇特能力,她每日每夜不知疲倦地生活着,尤其在大多数人睡觉的夜晚,她更加清醒充满活力。
写这篇文字的开头,发现自己很难专心,脑子里总会时不时跳出一些曾出现在我生命中重要但又不是亲人的人,耳朵里塞着几首怀孕那年夏天反复听的音乐;比如一首来自一位可爱洒脱的二十岁不到的女孩唱的《我在人民广场吃着炸鸡》,我暗暗觉得,这和刚刚启示出来的新身份张扬的傻白甜似乎有某种联系。
当下我并不清楚这对我意味着什么?我并不明白为何当下会联想起这些画面?我和他们的关系?这几日专题学习过程中我自然全情的投入,有很多让我无比感动吃惊的瞬间,结束后回到现实生活中,我忍不住会喋喋不休课上的趣事新发现,但先生并未感受到这份悸动,对,我知道他一时半会很难领会到其中的妙处。
可能连我自己也有点难以适应,所以我需要读一些好玩的书抽离过渡一下。
回到这本《眠》,回到这个神奇的故事,它吸引我什么呢?主人公也是一个女性,一个萌生觉察力的女性,一个踏入“不眠”夜晚世界的好奇女性。因为夜晚完完全全的属于她一个人,她越将这些“意外多出来的时间”投入到真正热爱的事上,越发觉自己兴奋不需要睡眠,她获得了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白天的日常生活,审视与丈夫、儿子、婆婆以及儿时的自己的关系,她重新思考白天的她是谁?那个不用吹灰之力,也不用过多思考按部就班尽着自己的义务的女子是谁?她怎么会这么善于履行好自己的角色?那夜晚中的她又是谁呢?
在连续的不眠时光中,她细微体会着自己的变化,她重新遇见了新的自己,她开始专注的阅读她喜欢的作品,比如《安娜卡列尼娜》,一层层的进入到文字深邃的世界中,甚至窥探到文字背后的作者的内心世界。
她发觉专注的美妙。她还会细致的注意到书页中夹杂的巧克力屑,让她回忆起小时候的对巧克力的渴望,“她发现自己身上没有一点赘肉,也没有一丝皱纹”,三十几岁的她看上去呈现二十四岁的样子,在新世界中她感受到了生命的丰富,又熟悉又陌生,现实虚幻交替出现,她被调出了更广阔的自我意识,随时抽离出来,和义务世界中的角色映照对话,她不再是二元论的坚定拥护者。
她找到了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也可能是村上先生最想表达的心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