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在过去的文章曾经提过,我从小成绩不够优异,唯独对文字似乎充满兴趣,语文成绩也是名列前茅。
学校组织一次全国征文选拔赛,初赛的条件就是总分要达到规定分数才能参赛。
因为我偏科严重,语文成绩拍排前,总分也达不到学校给出的要求,我最擅长领域的比赛,连参赛的资格都没有。
看着有有资格参赛的同学却找班主任申请是否可以不参加,自己热爱写作却对这次比赛失之交臂。
有些事没有了会可惜,不去做会有遗憾。我那时候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跑去找了学校的班主任跟校领导,年龄尚小,说话带着对长辈敬畏有些颤抖,但是坚定地请求老师。
“别的同学放弃比赛的资格可让给我吗,让我试试。”
我不知道这种“破例”的请求会不会让人觉得我无理取闹,但是话说出来的一瞬间,我觉得我对自己的热爱有倾尽全力在争取,我身处自卑的世界有被微微点亮。
经过老师跟领导各种商量讨论,最后“破例”让我这个总分没有达到要求的差生参加了这次比赛。
所幸我也没有辜负自己为自己争取的比赛资格,也没有让帮我说那么多好话的老师失望,那一场比赛,我这个“特殊生”拿下全校征文比赛第一名。
让我多年后每每想起,不会为了没有因为这样条件的比赛而彻底放弃,自己为了一次机会拼尽全力地争取这样的“打破规则思维”觉醒感到庆幸。
正如那场比赛后,校长说的希望你们今后也可以因为一句“我喜欢”,而拥有做任何事的勇气。
我的一个朋友在追梦的路上就比我更加艰难,她热爱绘画,初中的时候,就被老师认定她的画功已经达到大学生的水平。
她本可以凭借她过人的艺术细胞考取优异的美术学院,却因为家境贫困,没有供养她上大学,生活逼迫她放弃此生最大的梦想。
但这和高考一样,既在一定程度上筛选出「人才」,也因为制度本身的缺陷流失了许多「天才」。
我们的生活和城市,正变得越来越规范化。
明确的社会制度和生活规则框定了我们的行为规范,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大多数人不再有自由探索和试错的机会,因为行为不够“规矩”就会被贴上「不正常」的标签。
于是人们如履薄冰地走上同一条被规定好的路,不敢去望岔路的风景,也因此丧失了很多生活本来的乐趣。
言听计从无需过脑,而我行我素却需要判断能力和勇气的双重加持。
2
制度和规则还让社会氛围变得冷漠。
一座城市最出名的特色美食,不是出现在豪华酒店里,真正的本土美食一般都藏小巷子里的老店铺,夜深的时候街边的路边摊。
路边摊对北漂过的人更是一种精神支柱,那是他们生存底线的港湾,即使再穷困潦倒,再对生活感到失望,心里都还能安慰自己一句:没事儿,再没钱我们还是能蹲一起赤一顿路边摊呢。
路边摊一块钱的肉包子,一块钱的火腿肠,五块钱就可以一碗热腾腾的面条,这些小商贩定时定点的出现在路边,录音机提前录好的叫卖声,吸引了一群又一群老食客。
“老板,跟昨天一样。”
“好嘞,你今天下班怎么又晚了。”
谈话间,一份香气扑鼻的汤粉已经上桌,桌上多了一碟你喜欢的菜,老板还记得你的喜好。
这里哪里像去店里吃饭,像级了去熟人朋友家一起吃一顿饭。
似乎每天有这样一份熟悉的守候,生活好像也不算太糟糕。
童年时候对某个路边摊的念念不忘和执念,总是贯穿着我们的一生。以至于长大后就算只是在手机屏幕上看到,都会注视良久心生感慨。
如今城市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严抓食品安全“,“禁止占用两边公共道路”,爱路边摊的香和廉,恨路边摊的脏和乱,很多出名的路边摊渐渐消失,失去的不是商人的谋生道路,渐渐失去的还有我们最初最接地气的生活和过去的情怀。
儿时的快乐是到处去邻居串门,拿着刚洗好的水果、做好的糕点到处邻里街坊分享,有谁家里缺了什么东西,冲巷子喊一声,大家都很慷慨得拿出来,晚上要是吃得早,还相约一起去看戏。那时候的邻居,可谓“不是亲人胜亲人”。
邻居之间的感情热络、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通融,正在逐渐瓦解。如今很多人都住上了精致有序,统一装修的商品房,邻居之间的联络好像被一层又一层坚固多功能的防盗门也隔离开来,为什么社会越规范,人情味反而越淡?
4
我很喜欢「打破」一词,它意味着我是勇敢的、创新的、随性的、追求自由的。但为什么也要尊敬「打破」的道德原则,因为存在既定的规则、秩序和限制。
当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是希望制度和规则的设定,可以多一点人性化的考虑,多给普通人的生活留些乐趣和可能性。
年轻人不能身体跟灵魂都太“宅”,至少思维上要多去试一下“火星”撞“地球”。
每一个机会都可能藏着美丽的意外。
不要早早的给自己下定义,去尝试更多的事,见更多的人,你才知道你的标准是什么;尝试更多的事业,你才知道适合自己的是什么。
但愿你我今后人生路雅而不俗,朝朝暮暮,平凡但永不平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