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朋友圈时常被一些心理测试刷屏,有通过几道题测试你的内外在人格的,有通过你的消费等行为数据给你贴标签的,也有帮你预测未来一年关键词的。
每一份测试结果都标榜“全世界只有3%的人拥有”的独特性,但我分明看到朋友圈很多“独特”性格特征的描述,是那么的相似。
大多数刷屏测试,都是商家套路满满的营销手段。我原本以为,这样的套路,刷屏个两三次,也就不再有人稀奇了。
但没想到,不管相同的套路出现过几次,新测试出现时,还总能引起大家的兴趣。
那么,性格测试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让我们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01、「自我中心思维」:我又好,又独特
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
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
以上3条陈述,大概会在很多人那里找到共鸣。如果你也觉得这说的就是自己,那也一点都不奇怪。
因为稍加思考,你就会发现,这种描述适用于任何人。或者说,这种描述,是所有人心中“理想自我”的表现。
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人们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这种现象,被称为「巴纳姆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我们容易被“巴纳姆效应”欺骗,并且热衷于进行星座、人格方面的测试和归类,是因为我们都倾向于“自我中心式思维”:
几乎每个人都会相信巴纳姆陈述与他们的情况特别吻合,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停下来思考一下,几乎其他所有人都会有同样的感觉。
——《社会性动物》
这些心理测试结果,大多都强调了性格的优点,将缺点掩盖起来或一笔带过。更重要的是,这些测试都试图让你相信:你是独特的。
自然,有自我中心式思维的我们,很欣然地接受了这些“独特的好性格”。
02、贴性格标签,因为我们依赖「便捷式判断」
如果你是一个心理测试爱好者,那你一定听说过MBTI。
MBTI全称是迈尔斯-布里格斯人格类型量表,由布里格斯和她的女儿迈尔斯编制,其理论基础是荣格的“心理类型”。
最新版本的MBTI测试包含93道题,用于评估人在4个维度上的倾向或趋势:外倾VS内倾(E/I);感觉VS直觉(S/N);思维VS情感(T/F);判断VS理解(J/P)。
虽然MBTI在心理学界饱受批评,被认为是一种有缺陷的测试,其可信度受到质疑,但它依然在全世界广受欢迎。
它受到很多大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青睐,通常被视为评估员工、团队建设的重要项目,很多大中型企业都把MBTI测试用在招聘程序中。
每年都有超过250万人用它对自己进行评估。很多人把它作为一种社交标签,将测试结果贴在社交页面的介绍栏中。
为什么我们如此依赖于这种标签化的个人定位呢?
这大概与我们认知世界采用的认知捷径有关。根据心理学家的观点,我们人类都是认知吝啬者,会尽力保存自己的认知资源。因此,我们会使用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策略。便捷式判断,便是这样一种认知策略。
常见的便捷式判断的例子有,从一件商品的价格推断它的品质,从商品包装和广告语推断它是否健康、天然,从一个人的星座推断他的性格特征。
MBTI已经成了一种类似星座的性格分类方法:每个人从16种类型里选择1种来描述自己,并据此做出对他人性格的预期,根据自己的预期选择与他人的互动方式。
便捷式判断,能将我们从纷繁的信息中解放出来,提供一种简单、快速的认知方式。它能给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很多便利。
但不可否认,它也有害处:对待他人,如果我们以“INTJ”或“ESFP”的方式去理解他们,有可能会导致偏见与刻板印象;对待自己,如果我们认为某种性格就是自己,那么也会让我们在自我突破上裹足不前。
03、自由人格特质:你可以塑造「新的自我」
不知道在你的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反性格”的情况?
一个内向的人,一登上演讲舞台,就变得侃侃而谈,充满激情。
一个向来强硬、刻薄、严厉的人,却在某个感恩节前后,表现出不符合其性格的友善和温柔。
到底怎样解释这种“反性格”的现象?
在《突破天性: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人格心理学课》这本书中,作者布赖恩·利特尔介绍了一种“自由人格特质”。
它不同于人天生的性格气质,也不同于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性格特质,它是一种“特有动机”影响下的人格特质。这里的“特有动机”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的目标、抱负、承诺和个人计划。
利特尔认为,自由改变人格,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能力。
利特尔自己就是一个为追求个人计划而自由改变人格的鲜活案例。他是一个天生的内向者,但他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外向者。实际上,他表现出外向的性格特征,是因为他在执行一个个人计划——成为一个令人喜欢的教授。
当然,如果一个人为了实现某种个人计划(比如适应职业需要),而长期压抑自己的天生性格,采取自由特质性格,那也会对身心健康带来危害。
为了减少这种伤害,作者提议,我们需要寻找一些具有复原作用的“小生境”,在那里放纵自己的天生性格,让自己获得暂时的喘息。
比如,内向的人在开始公开演讲前,可以找一个“安全屋”待着,调整自己的唤起水平。
脾气暴躁的人在工作中被迫要表现得平易近人,那么工作结束后,他就可以通过具有冲撞性的运动,释放内心的压抑。
04、自由人格特质的启发:如何尝试新的自我?
利特尔的“自由人格特质”让我备受鼓舞,因为它给出了一个希望:
每个人都不是被决定的,性格不能决定命运,家庭不能决定命运,能够决定我们怎么样的,是我们自己。
这我回想起前段时间我做的一个职业咨询。那场咨询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咨询师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她告诉我,虽然职业选择要根据个人的性格、兴趣、优势来确定,但也不要低估“意愿”的作用——对于个人塑造来说,我想成为谁,和我原本是谁同样重要。
所以,如果你觉得你的“真实自我”与你的“理想自我”有差距,不要灰心,性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同时,你也不要因为“我的性格不符合我的理想职业要求”就放弃职业追求。你要相信,你可以根据职业和情境的需求,去适当改变你的性格。
这里还要提一点,想要通过个人计划的激励作用来发展自由人格,需要有一个前提:这个个人计划必须是你自发制定的。
一个内向的销售想要变外向,如果是迫于老板的要求,那么她的改变会很痛苦。相反,如果她以成为一个好销售为志业,想要主动提升自己与人打交道的能力,那么,她就能更成功地发展出外向这种自由人格特质。
结语
没有什么能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除了你自己。
你的愿景,就是你生命中的北极星。它会指引你,突破你固有的天性,成为你理想中的自我。它赋予你做自己的能力,也赋予你不做自己的能力。
一碗甜豆花:武大华科双学士,网易蜗牛读书领读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得者;每月读7-8本书,写7-8篇深度书评;专注文学、心理学书籍解读。一般周末更新。
也许你还想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