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41】认输的智慧

【41】认输的智慧

作者: 文O_O | 来源:发表于2022-03-30 18:18 被阅读0次

    原文

    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华杉注解

    “敌则能战之”,如果我方和敌方兵力相当,势均力敌,那要有能力打一仗。

    曹操注解说:“己与敌人众等,善者犹当设伏奇以胜之。怎么打?还是分战法,“奇正”,正兵挑战,奇兵设伏。这里曹操没说几正几奇,不过从历史战例来看,这种诱敌伏击的战术,去挑战的正兵是小股部队,设伏的奇兵才是大部队。

    “少则能逃之”。如果兵力比敌人少,就深沟高垒,不要出战。或逃匿兵形,让敌人不知虚实,然后全军逃之。

    “不若则能避之”。杜牧注解说:“不若”,是势力、交援都不如对方,那就要速速逃走,不可延迟。如果敌人守住我的要害,那想跑也跑不了了。

    孙子是极其保守谨慎之人,先胜后战,没有胜算就不打。只要兵比敌人少,就不跟他打。这一点似乎跟我们平时宣扬的价值观不一样,我们津津乐道的都是以少胜多,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比比皆是,怎么就不能打呢?

    这在管理学上叫“沉默的证据”,真正的绝大多数,绝对的大概率事件,都沉默无言,所以你不知道。而那些小概率事件,以少击多居然打赢的,人人都替他大肆宣扬,一千年后你还知道,三千年的例子累积起来,倒显得比比皆是成了主流了。

    这里沉默的证据有什么呢?首先那些“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的将领,十一位大师,竟然没有一个人写出一个战例!一个举例说明都没有。倒有人补充说明,张预注解说:“彼众我寡,宜逃之。”但是!(注意这个“但是”)但是,他说:“若我治彼乱,我奋彼怠,则敌虽众,亦可以战。”然后他举了两个战例:“若吴起以五百乘破秦五十万众,谢玄以八千卒败苻坚一百万众,岂需逃之乎?”

    你看看,孙子讲不要以卵击石,注解倒举出两个鸡蛋打碎石头的案例来。

    你能按张预版“但是兵法”,用五百乘去灭五十万人,用八千人去灭一百万人吗?很多人总认为自己会成为“但是”。事实上所有的“但是”都写在史书上,而且那历史上每一个“但是”后面,都有无数的偶然,你少凑齐一个也不行。

    今天我们可以给“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补上两个战例,一个是沉默的证据,一个是大肆宣传的战例。沉默的是石达开,石达开的远征军在清军的围追堵截下,一年半的时间内战转战战川、黔「qián」、滇三省,四进四川,突破长江防线,但最后他没跑掉,死了,还是沉默了,也没法用来证明兵法的正确的。

    另一个大肆宣传的伟大案例,大家都知道,因为一跑就跑了二万五千里,跑掉了,而且取得了最后胜利,就是红军长征。

    大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红军在江西如果不跑会怎么样?“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坚守不跑,就会为人所擒。

    典型战例是汉朝名将李陵,汉武帝要他给李广利运粮草,他耻于做后勤部队,请战率五千步卒直捣匈奴王庭,结果被匈奴十万骑包围,兵败投降。汉武帝杀了他全家,还害得替他说话的司马迁被处以宫刑。

    人性的特点是要赢,但现实是很可能要输,要懂得认输。宏碁「qi」的施振荣老先生说:“认输才会赢。”这句话很有哲理。我们也可以说,输了,生活还会继续。输掉的咱们人了,保住和扩大咱们赢得的。

    明代的王阳明,千古怪人,立下那么大的学问和功勋,但当锦衣卫为了陷害他,做出种种丧尽天良残害百姓的事,以图挑衅和构陷他的时候,他全部忍了,认了。因为他明白,在这暗无天日的社会,此刻他只要有任何一点伸张正义挽救百姓的举动,都会粉身碎骨,而且救不了任何人。只有等着锦衣卫看见不能得手,而自己停手。

    王阳明认输了,他等着他输到什么时候,剩下的就是赢的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41】认输的智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txv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