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女医生被熊家长“逼”死!比起反骂,我们更应该这样做

女医生被熊家长“逼”死!比起反骂,我们更应该这样做

作者: 小好助理 | 来源:发表于2018-09-01 17:04 被阅读28次

又一位年轻女性自杀了。

她是一位优秀的儿科医生,家庭美满幸福,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

是什么让她做出了无可挽回的选择?这还得从前几天一则网上热议的“新闻”说起。

暴力,成年男子打孩子,公职人员欺压弱势群体,轻而易举的激起了民愤。不知实情的网友纷纷口诛笔伐,痛骂安医生夫妇。

部分网友的评论

事情仅仅过去五天,身处舆论中心的安医生自杀了,她以最极端的方式来自证清白。

事实的全貌随之浮出水面:

新闻视频,建议WiFi条件下观看

8月20日,安医生与丈夫到游泳馆游泳。期间,安医生被两名13岁的男孩碰到臀部,安医生十分生气并要求他们道歉,但是男孩不但没有道歉,还朝着安女士吐口水、做鬼脸甚至一些侮辱性的动作。

安医生的丈夫在一旁看不过去,便冲过来将男孩按了一下,并扇了男孩耳光。随后两个男孩道歉并喊来父母,父母却叫人在洗手间殴打安医生。

安医生被抢救时腿上的伤痕依然明显

安医生无奈选择报警,以双方互相道歉了结。安医生丈夫称,毕竟是他有错在先。

本以为事情到此就结束了,谁知道,8月21日,男孩的家长带人到安医生与丈夫的单位闹事,希望领导能处理他们,还在病人的面前诋毁安医生。

男孩家长还把剪辑过的监控视频发布到网上,舆论一边倒地开始抨击安医生夫妇,终于把安医生给“逼”死。

一场小小的摩擦,却让一位尽职尽责的医生没了,一位贤惠的妻子没了,一位温柔的母亲也没了。

“熊孩子”、“熊家长”、风言风语的网友,每个人都是杀害安医生的“凶手”,让人扼腕痛惜,禁不住想要以牙还牙、以暴制暴,再把他们推向舆论的风口。

可是冷静下来想一想,这样真能解决问题吗?我们又能保证不成为下一出悲剧的“帮凶”吗?

01

生活中,我们和孩子都需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事物,磕磕碰碰在所难免。

面对由于熊孩子的不当行为产生的矛盾,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

🔴“和颜悦色”原则

人们常说,脾气人人有,拿出来是本能,压下去才是本事。人最大的本事,不在于风光时的谦和,而在于遇事时和颜悦色。

当孩子的行为侵犯了他人时,家长和颜悦色地说一句:“对不起,孩子不懂事,您不要紧吧?”对方大多会选择原谅:“没关系,孩子也不是故意的。”一场争端就顺利化解了。

但是事件中的男孩家长,不但没有弄清事实,还继续发生口角,叫人打人,激化了矛盾。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镜像效应”,来源于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库利指出,“镜中我”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自我概念。每一个人对于别人来说犹如一面镜子,正如人们可以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面容,人对事物的反应也是会“反射”的。

当对方友好微笑地面对自己时,人就像看到了镜中的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微笑回应;相反,如果对方气势汹汹,一个人就算本来不那么生气,也会因为对方的态度而“有样学样”,从而使矛盾升级。

古话说,相逢一笑泯恩仇。“和颜悦色”真的有化干戈为玉帛的魔力。

比如这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日本女摄影师在处于内战时期的柬埔寨采访时,一名士兵突然出现在眼前,用枪瞄准了她。

在对方随时都有可能扣动扳机的情况下,她举起双手,只好拼命作出笑容,然后用日语和对方讲话,也不管他是否听得懂。

通过笑脸、语言、笑脸的反复运用,那个士兵竟然放下了枪,让她离开了。

和颜悦色,不仅消弭了矛盾,还救了她一命!

🔴“不先动手”原则

不过,遇到了管不住的“熊孩子”,和颜悦色恐怕难以解决问题。

安医生夫妇原本是最无辜的一方,但是在处理矛盾现场,一个失误导致了他们的劣势——安医生丈夫为护妻,忍不住先动了手。

动手的过程被监控完整地拍了下来,安医生夫妇因此被揪住了“把柄”,被心怀不轨的熊孩子家长拿来剪辑、传播。

生活里的很多矛盾,本来只是口头上的争端,一旦开始动手,结果便愈演愈烈。

8 月 23 日,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一小区里发生了类似的事件。

这天傍晚,还在上大学的小周她正准备去取快递,被一只突然冲出来的狗吓了一跳。狗一直朝她叫,似乎要扑上来的样子。

怕狗的小周打电话叫来父亲,可父亲来了之后,狗还是在叫,父亲就忍不住骂了几句。狗主人小张在不远处听到动静,便跑来为狗“打抱不平”,三个人起了口角。

事发地

争执中,小张母亲闻讯赶来,开始动手抽打小周。眼见女儿被打,小周父亲把张母推开,这时小张爆发了,说:“你打我妈!”然后开始对小周父亲拳打脚踢。

一顿打下来,小周父亲胸部骨折,折断的肋骨对内脏造成了严重伤害,最后当场死亡!小张与母亲也因此被刑拘。

邻里间的矛盾,竟闹成双方的悲剧,“动手”就是导火索。

在司法鉴定中,先动手的一方,无论对错与否,往往要承担主要责任;后动手的一方,如果属于正当防卫,可以免责;如果防卫过当导致严重后果,则另作裁决。

问题是,很多人明白“君子动口不动手”,可是气头上来了,真是控制不住,怎么办?

这时候我们要记住“泥点子”的道理:如果衣服上溅到了泥点子,马上去搓的话肯定会越搓越脏,很难洗掉;但是等它干了再轻轻刮掉,就只剩一层灰,一洗就干净了。

惹怒你的人就像是个“泥点子”,你越是着急动手弄他,后果就越严重。不如给自己一点时间,数三秒,深呼吸,冷静下来,再采取最理智的做法,避免惹祸上身。

🔴“寻求支援”原则

万一遇到不讲道理的家伙,就更要讲究战略战术了,以免反被狗咬。

“寻求支援”是安全系数最高的一种解决办法。

比如:

安医生被侵犯后,可以向游泳池管理人员求助;

男孩家长到工作单位闹事,也可以报警后解决;

个人信息被公布流传,就更应该报警,因为这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行为,同时也是民事侵权行为,不但可以报警,也可直接向司法部门起诉;

安医生在不堪承受舆论压力时,应当寻求家人、警方、媒体、法律、心理医生等等的帮助,而不是自己极端了断。

总之,遇到难以沟通的恶人,别讲道理,别求同情,直接交给警察处置。

如果是孩子和别人发生冲突,更要告诉孩子“向有能力的成年人求助”,而且尽量定向求助,直接求助某个人,成功率要比在人群中大喊高得多。

寻求身边人的支援,不仅能对有过错的一方产生威慑,路人的见证,也会对后续处理纠纷的取证起到很大作用。

🔴“大事化小”原则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直以来都是信奉和谐为美的中国人的智慧。

可如今,人们却像一个个炸弹一样,满腹戾气,随时可能原地爆炸。

安医生就没有那么幸运,她原想“大事化小”,遗憾的是,她遇上了一心想把事情闹大的恶人,闹到你鸡犬不宁也不罢休。

“你动我没关系,但你要是敢动我孩子,我就敢跟你拼命!”

此番深切之爱,真的值得动容吗?在这种保护下长大的孩子,又将习得怎样的处事方式?不堪想象。

当然,也有一些家长做出了好的表率。

几月前,一名孕妇因被男孩无意中甩门帘打到,竟故意伸脚将他绊倒。被绊倒的男孩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受到惊吓后状态非常差,立即住院观察。

在警方的调查下,第二天孕妇就自首了,被罚款1000元。同时她也去医院看望了男孩,并答应赔付后续医药费,双方达成谅解。

但是全国网友没并有原谅这位“心狠手辣”的准妈妈。当大家都在口诛笔伐这位孕妇时,男孩妈妈发出了这样一则呼吁:

一边是受伤害的心肝宝贝,一边是怀有身孕的孕妇,这位母亲选择了宽容与谅解,还请大家停止传播,不得不让人佩服她的胸怀!

所以这场舆论风波没有持续太久,也没有再造成过多的伤害。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向一块横在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

因为一而再、再而三的动怒,除了宣泄情绪,根本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02

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我们可以没有理由,但是不能没有分寸。失去了分寸的爱,只会毁了孩子的三观和人生。

有分寸感的爱,才是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一面镜子。从这事件中的父母身上,我们看到了父母的不依不饶,父母的咄咄逼人,还有父母对孩子无原则、无分寸的爱,这就是熊父母的熊逻辑。

🔴认为孩子永远都正确的父母,会毁掉自己的孩子

前几天,我在旅游景点观看海豚表演的时候,一个前排15岁的男孩,突然用手摸了一下旁边那个10岁左右女孩的脸。小女孩下意识地用手去打,男孩的妈妈看到不乐意了,一下子站起来对着那个女孩破口大骂,“你打我儿子干嘛?”。

女孩的妈妈也忍不住了:“你儿子随随便便摸我家女孩的脸,能不能道歉?”

男孩的妈妈把自己的孩子护到身后,单手叉腰,食指冲着女孩的妈妈指指点点“我家孩子还小,才15岁,怎么可能去摸你女儿的脸,你是网上新闻看多了吧。”

于是,两个大人打了起来。

原本一件很小的纠纷,孩子有可能是无意碰撞,做父母的问明情况后,让孩子简单的说一句对不起,就可以解决。

并且,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明白,即使是自己无意中的行为,也要道歉。不能因为你的无意,冒犯了别人,却还要别人大度地宽恕,为你的侵犯行为承受结果。

但是做父母的,不仅没有让孩子道歉,反而和对方又打又骂。这种行为,无疑在告知自己的孩子。

你的行为一点错没有,错的是对方。

这次孩子可能是无意,那么下一次呢?有了父母的撑腰,有了这次的经验,他下次是不是就会故意呢?

什么样的父母,最容易毁掉一个孩子?

知名的主持人马东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一个是为孩子包办所有的父母,另一个,则是认为孩子永远都正确的父母。

这样两种父母,一个把孩子培养成巨婴,一个把孩子培养成怪胎。

最近的滴滴司机杀人案,年仅27岁的钟元,为什么要做出这样没有分寸和底线的事情?因为从小到大,他的所作所为,他父母没有拒绝过。他可以初中没上完,就回家辍学,可以频繁跳槽,可以随便花光40万父母的积蓄,可以和16岁女友同住一屋。这些事情,钟元的父母都默认和接纳了。

无分寸地爱着自己孩子的父母,最后教育出来的也是一个无分寸的孩子。

🔴无分寸的爱造就无分寸的孩子

最近,台湾女艺人,曾经是歌仔戏的当家花旦,出演过《包青天》的狄莺,因为儿子孙安佐的事情着实火了一把。

她的儿子在美国,以恐怖威胁罪的罪名被抓了。

孙安佐曾经告诉朋友“五月一日别来学校,因为我要进行枪击。”于是,在朋友的及时举报下,孙安佐马上就被捕了……

狄莺知道这件事后的反应是,儿子是在开玩笑的,并且为儿子辩解道:“小孩子都会耍嘴炮,没想到美国老师当真报警。”

作为母亲,狄莺不管这个无分寸的玩笑,是否会危及到他人的生命,在她心中,儿子没有错。

孙安佐被捕后,警察在他的宿舍内搜出29发子弹、一件防弹背心、步枪支架等,从他的iPad使用历史记录中,警察也发现他正在寻找购买枪支的途径。

即使证据确凿,狄莺还是在为儿子辩解,这些东西都是万圣节用的。

难道,真要等到校园枪支案再次发生时,狄莺才承认自己儿子的行为有错吗?

对于儿子,用狄莺自己的话说,就是想尽办法宠着,从来不会拒绝自己孩子的请求。甚至连一岁的小孩与他儿子争玩具,她都要去教训别人。

所以她不仅陪睡一直陪到儿子15岁,而且为满足儿子打靶的爱好,狄莺和孙鹏还常常为其网购子弹。

他们在满足孩子的要求时,没有想过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会造成严重后果,是否给他人的生命安全造成潜在的威胁。

而这一切无分寸的爱,造成了孙安佐的悲剧,他可能要在美国监狱中度过十年。

🔴有分寸的爱,才是对孩子的真正的爱

对于不知分寸的孩子,另一位父亲,台湾综艺节目主持人吴宗宪的做法更让人称赞。

吴宗宪的儿子吴睿轩于8月19日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了一条动态,扬言“女友生病若没好起来,就炸台北市政府”

虽然,事情被曝光后,吴睿轩马上于Facebook上发文解释并道歉,称“公众人物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并且提出,”自己捅出的篓子,自己承担。“

8月20日,吴宗宪携吴睿轩出席《综艺大热门》记者会时,不仅没有为儿子辩解,反而在现场痛批吴睿轩“演艺圈不需要你这种咖,差不了你一个人……艺能界不需要你这样的人。”甚至怒气冲冠地亲自上阵批评,直言:“你最大的亮点就是你爸是吴宗宪……你神气什么?”

对于孩子的过错,做父母的不是开脱或者包庇,而是坦诚以待,让他给公众道歉,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只要侵犯了其他人,都要道歉,都要受到惩罚。

03

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大厦倾倒时,没有一块砖头是免责的。

现实中,有时,我们是安医生和她的丈夫,因一份公平和一次冲动,被人揪着小辫子闹得满城皆知。

有时,我们又化身男孩和他的家人,因为一次短视和一场报复,将他人一步步逼向死亡之角。

当悲剧发生,生命凋零,一切不可挽回,我们在悔恨和泪水中明白:

🔴情绪是魔鬼

从小事一桩到悲剧一场,只需要一把愤怒的火焰。

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当我们控制不住自己要发怒时,都务必冷静下来想一想:

到底是别人罪不可恕,还是我们的情绪坏到没有退路。

🔴恶意最可怕

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老话之所以经典,是它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相:

没有慈悲之心,势必害人害己。

🔴理性最难得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网民,讨伐罪恶,伸张正义,这没有错。但发声之前,需要审视消息源的可靠性。

但凡只有一方说辞的消息源,尽量舍弃屏蔽掉。

因为,硬币从来都有两面。晚一点发声也没关系,但要保证说出的那句话,不是压死他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生者当自强

逝者已逝,生者坚强。

如果你不小心处于舆论漩涡,被人万箭穿心,就关掉一切电子产品,别在舆论最汹涌时做任何决定。

照顾自己,保存实力,等风头过去,待谣言退潮,让内心强壮,看真相裸露,再狠狠地反击或娓娓地道来。

记住:

证明真相最好的出路,就是撑到谣言散去那一刻。

惩戒恶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努力活得比他久一些。

最后,如果我们只是一个个事件的旁观者,也请尽量收敛我们的愤怒。

恶人猖獗,自会遭到法律和良知的严惩。适可而止,口下留情,则是作为旁观者的善良和修养。

事到如今,大概也只有公正裁决,息事宁人,才能让安医生安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女医生被熊家长“逼”死!比起反骂,我们更应该这样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tyu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