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知彧
近日,一位律师在微博上发布的一篇长文引起众多人关注。该律师以自己带有两名孩童为由,向他人交涉,想要以上铺车票交换下铺票。有两名男生拒绝,后来两名热心女孩答应与之换票。律师随后写文发表感慨。

作为一名携带两位儿童的家长,分散的上铺车票确实带来了不便。但是,易律师为何不提前买好下铺票做好准备?原因无法得知。对于下铺的男生来说,买到下铺车票毕竟不容易,需要提前抢购或者线下购票,而此时他们面临着选择,要么牺牲自己的舒适旅途来帮助这位父亲,要么拒绝伸出援手。

其实,拒绝与否本就是两人的权利,前来求助的律师理应尊重。律师遭拒后当时虽未表达不满,但在后来的长文中还是委婉地指责了男生。这与当面强行要求换票又有什么区别?对于两位男生而言,仅仅是拒绝了换票就遭受指责,心中也想必冤屈。当下,即使国家在提倡营造良好的和谐互助氛围,但帮助别人纯属个人意愿,并不是每个人的义务。热心肠,乐于助人的行为固然当赞扬,但拒绝的权利同样应该得以尊重。

所谓道德绑架不过是将帮助以义务的形式强加于人。施以道德绑架的人习惯于将自己置于弱者的位置上,向他人索要体谅与帮助,一旦遭拒就谴责别人。本事件中的律师遭拒时感到难受可以理解,但他抱有不施助便不道德,无人性的错误观念,这无疑是一种过分的绑架行为。

同样,关于“冷漠”一词的界定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很多人会以为,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却没有施以援手便是冷漠的表现,这未免太笼统了些。真正的冷漠表现为一种看客的心态。曾经某派出所接到报警求助电话,报警人称一位老人因身体不便无法自行走下广场前的台阶,希望民警前来搀扶。民警赶到时发现老人身边有几位年轻人正在用手机拍照录像,警察扶老人走下台阶,全程用时不到一分钟。

围观人群中任何一位轻而易举都能做的事却没有一个人主动去做,这便是对冷漠一词的极佳诠释。对于换票事件中的男青年和这件事中的年轻人来说,同样是有能力帮助却不愿帮,为什么舆论倾向截然不同?背后原因与个人利益有关。换票牵涉到旅行过程的方便舒适,而扶老人(尤其是在有很多目击证人的情况下)几乎不会对自身利益造成任何损害。
总而言之,对于求助,每个人都有说拒绝的权利,但倘若举手之劳都不愿意帮,那未免显得不近人情了。在遇到一些“不简单”的求助时,拒绝不应成为被求助方受到谴责的理由,求助者应当表示理解体谅,而非试图进行道德绑架。

网友评论
4.作为网友、看客、键盘侠,我想说的是“扬人善,即是善;道人恶,即是恶”,“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5.换位思考下:如果我们是故事中的男主角、女主角,我们会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