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被扣手机的学生跳楼,班主任带着孩子在小旅馆避难……。”事件有感:
我们的精神是健全的吗?社会是健全的吗?
一、我们的精神是健全的吗?
据报道,6月24日下午最后一节课17点46分左右,山西太原万柏林第三中学刘同学在数学课堂上玩手机,其班主任褚老师从教室后门进入发现他在课堂上玩手机,将其手机暂扣。因当时已是下班时间,故老师没有做任何处理,更没有打骂,于17点50分离校回家。之后班主任与家长联系,但没有联系上家长。放学后,大概在6点23分钟左右这位刘同学推车与同学离校,并未发现有异常情绪。当晚,孩子在家选择跳楼离世......
我们的精神是健全的吗?
说到教育,三字经记载:“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在一千多年以前,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圣人贤士已有如此的教育理念。
而新中国成立,1978年恢复高考。1978年至2000年,高考录取率还比较低,人人都要过“独木桥”才有可能改变或改善未来的日子。那个年代,能考上大学是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长的梦想和追求。每一位老师,每一所学校都以能够培养出考上大学的学生而感到骄傲!
在那高考选拔近似残酷的年代,大约只有约15%(有些省份可能还达不到这个数字)的学生能够越过龙门,金榜题名。而绝大多数人,约85%,有选择卧薪尝胆,东山再起的,可那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人选择了进入社会工作、谋生、结婚、养家糊口了。
在那个年代,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体罚学生,家长都是赞成和支持的。那些未能上大学的学生家长也没有过多的想法,只能怨自己小孩不争气。是乎也不用发飙,小孩也不用跳楼。
自幼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传统文化、美德影响,不能达到目标是自身原因所致。而对人世间永恒的2:8定律的认可(至少骨子里是认可的),是一道心灵鸡汤,认可了,自然平静,痛苦时可以逆来顺受。
如果以这个层次上看,我们的精神事乎是健全的。
二、是健全的社会吗?
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大学的升学率是85%?特大喜事!人人可以上大学,人人都是大学生!教育部门的出发点是好的,现在中国富强了,要让国人都能享受高等教育,人人都是文化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国之圣举,俗人不便评论。看现实吧。
看,现在经济、交通、通讯高度发达,表面看起来,人人有书读,人人有车开,人人手机,人人都可以在各种媒体(新闻、自媒体、网站、朋友圈等等)了解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的各类五花八门的信息。有正能量的,明星八卦的,负能量的不在少数哦。
看看就业率吧,大学升学率近85%,而据官方统计的就业率,2017年大学生就业率是86%,这个是官方的数据,只要是就业就可以了,是不管专业是否对口的。我们看到的各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事业单位的招聘和应娉人数之比多为1:100以上,有的岗位招一个人竟然有3000余人报名参与竞争!当然能够公开竞争上岗比升学率很低的时代的分配制度而言,已经是变得越来越公平透明了,可喜!
但这是官方数据,未能如意进入理想岗位的这些大学生何去何从?比如法律专业,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每年的通过率是10%~20%,超过80%的法律专业毕业生拿不到资格证,没有资格进入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工作。他们去哪工作了?毕业就失业。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呢?待业,进入服务业、劳动力生产第一线,每天加班,拿着微薄的工资,看着外面花花的世界。这是相当多的一部分毕业生,他们的父母亲为上大学花掉了不少的人民币(有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还会背负债务),而得到的是自己的孩子还是依然在靠卖苦力而生活着。这时,如果他们看到那些当年上名校的同学有着体面的工作,发挥才干的空间,心情会是何等滋味?会不会想起那首歌“我是不是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在默默辛苦的工作,我是不是就这样追求,追求我想要的生活……。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也许这时候他才清醒的知道张雨生早就在多年前呼唤过他们的心灵。
我们每个人都是清楚这个世界的2:8定律的,不管认不认可,接不接受。认可的,自然会扬鞭策马,引领自己和后人勇往直前,一路顺风。不敢面对的、懦弱的自然想暂时逃避现实,寄希望于那15%之外的那85%的升学率、毕业证。但可有清醒的想过,张雨生的那首歌?
人首先是动物,自然界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是永恒的。人类社会的文明更会让这个法则在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得以显露出来。在现今的各种资本主体并存的资本经济时代,与计划经济时代相对比,贫富差距在进一步加距。我们看到的是高楼大厦的林立,车水马龙的新的成市的崛起,物价、房价的翻翻。而这个社会最小的一个单元,每一个独立的个体的精神支柱又有否有足够的安全感?是否能适应这高速发展的社会?是否有需求得不到满足和合理发泄?
是健全的社会吗?社会是人类的社会,社会是国家的社会,各部门、组织机构是众多的,也许是完善的。
三、孤独无助的孩子。
每一个人,一开始都是孤独的。在母亲的子宫里,我们都孤零零的一个人经历了慢长的10个月的最原始的生活经历。没有光明,没有声音,没有伙伴,没有快乐……。出生后,看着外面的世界,陌生的,与原始社会不一样的文明世界。首先接触的是父母,教会我们说话的是父母,即使不是父母,也是那些充当了父母角色的“父母”。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合格的话还是一辈子的老师),慢慢的接触世界,进入学校过集体生活。这时已能体验到社会的各种各样的美好和墨迹。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 ,更是信息一触即发。各类明星、网红、富二代、官二代的生活展现在我们和每一个孩子眼前,明星、网红、富人生活、“王者荣耀”、抖音、微信朋友圈等等成了不少的一部分人的心之向往。
本就是孤独的孩子,如果不能够在“智者”的引导下,如何去分辩这花花的世界和靡靡之音?
追星,追星一族,本是好事。可追的是啥呢?是明星的美、帅是心中渴望得到和拥有的?还是他们的学识气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比如追星的偶像是杨幂,我们可知道她多高?三围多少?我们有没有她这个先天条件?如果没有,那我们可以看看她毕业于哪所大学(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获得过哪些奖项?这些才应该是追星一族们应当追随明星的脚印去实现梦想。这才能体现追星的意义。如果没有和明星一样有个像样的大学文凭,追的是啥呢?
玩“王者荣耀”等等游戏的,电子游戏本来的出发点是让我们消磨寂寞的休闲时光。可制造这些游戏的公司忘了(也许他们很清楚,只是更好的利用人的这一特性获得人民币。),人本来就是孤独寂寞的,在寂寞中寻找自己最容易且不排斥的伙伴(电子游戏的虚幻世界最适合)。自律,是个遥远、痛苦的地方。
人从出生开始就依赖父母(特别是母亲)而生存,在婴幼儿时期,实现需求和愿望的手段,刚开始是本能的哭声引起注意,从而得到满足。慢慢的长大,他发现哭、闹也是很管用的方法而进一步使用去获得需求。这在他的认知领域里,他会错误的认为这是一个万事如意的法则。如果在进入学校的学习当中,未能及时的认识社会的优胜劣汰生存法则。这时,他的孤独和对社会的恐惧感会显露出来。他会找一些替代品去证明他的存在感和重要性。比如,以哭闹、恐吓的方式向父母、长辈索要财物去达到自己的需求,在游戏中体验获胜后的自豪感(哪怕他自己也知道这个自豪感在现生活中没有实际意义。),获得尊重。这有如吸毒是一个道理,有心里上的依赖之可能。如果他这一需求被阻碍、被破灭,他有可能会使用人的最原始本能中最具破坏力的武器——死亡(使自己死亡,使他人死亡,使社会受到破坏),从而实现他的最高荣耀——世界都会知道我的存在,我是我的味一,不可替代。
这也许是众多学生自杀事件的心理学因素。
本文之前所讲述的事件中的学生所经历的真实情况无人全部知晓。但是否可以避免类似这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或者是减少发生率?
四、家校沟通很重要
前几天和小学校长联系,想给小朋友安排一位内心阳光,手拿戒尺的班主任。校长答:“家校沟通最重要”。这是真理啊!基层教育者也许是最清醒的人,对2:8定律的认知和苦心还在,教书先育人。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不正是最好的“家校沟通”模式吗?试想,事件中的学生如果“家教沟通”思想一致的话,学生还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因带手机到学校课堂上玩而被有爱心、负责任的老师处罚吗?如果老师在同样的错误中看到了“家校沟通”因家长的不重视不配合而失去意义,这时能够让他自动脱落会比较合适?毕尽,教育是家和学校两个单位共同完成的,一己之力,难于逆天。
如果我们遵循“家校沟通”模式去寻找方向,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在父母、家长、老师的引领下一起读书、一起运动(跑步、各种球类、琴、棋、书、画),在这之中找到乐趣和存在感,那无疑是皆大欢喜的。这样,无须强求,有理想的,有自信心的,阳光的少年自然随着阳光成长。昂首挺胸,面带微笑去面对对挑战,活出每一个人的精彩。
来吧!让我们遵循“家校沟通”模式,在今后的日子里共同成长。在爆风雨来临之际,像那迎风飞翔的海燕,勇敢前进,迎接美好的未来!
2018年7月15日
读“被扣手机的学生跳楼,班主任带着孩子在小旅馆避难……。”事件有感: 我们的精神是健全的吗?社会是健全的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