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我们都知道,他是在北宋时期的一个天才,可是在上一篇我们知道了,他经历了乌台诗案,然后被贬到了黄州,这无疑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在黄州苏轼曾经写过一首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这一天夜晚在东坡这个地方,喝酒,迷迷糊糊的,可是当初是要回家的时候,在门口守着的家童,已经睡着了,鼻息已雷鸣,苏轼敲门都无人答应,于是,苏轼拄着拐来到了江边,倚杖听江声,如果是一般人敲门都不应,那么会怎么样?那些人就可能会非常的焦急,并且恼火,因为我进不去家呀,难道我要在门外呆一个晚上吗?可是苏轼并没有这样做,竟然没有人回应,那他敲门还干什么?他就默默的走到江边,倚杖听江声,那苏轼仅仅听的只是江声吗?不是的,他现在其实也在听天地万物的声音,在听大自然的声音,在听内心的声音,在跟大自然和自己的内心对话,现在苏轼的内心明显是热烈的。
那么在下阙中,苏轼说长恨此身非我有,那么苏轼曾经“恨”的是什么呢?这里苏轼难道想要表达的是说他的身体,并不是他自己的吗?其实苏轼表达的并不是这样的,他的身体当然是她自己的,这里苏轼表达的并不是他说他一定要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时的苏轼已经有一点摇摆了,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摇摆呢?因为他现在已经领悟到了世间的一切,无非就是一些繁琐琐碎的事情,而苏轼已经有些厌倦这些东西了,他想忘掉,但什么时候才能完全忘得掉?是忘不掉的,所以苏轼这样回归到大自然中,所以这时的苏轼已经没有“恨”了,他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不受外界的影响,驾着小舟,把自己的余生寄托给江海,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苏轼这里就有道家的思想,要去归隐山田,回归于大自然中,脱离尘世,永远不再受外界的影响,得到超脱。
可是苏轼真的就是要去归隐吗?不是的,他有的时候就是在向这样的情景,利用道家自我安慰,让自己的心静平复下来,然后他就可以说出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他还是一个大儒,并不是真的要去归隐。
子日: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也与!(孔子所说)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所说)
"未试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杜甫所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所说)
我们来看一下这四句话,分别是由四位不同的人所说的,这四句话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要回归自然,有去归隐的倾向,但是其实可以把他们的话分为两类,我认为就是孔子李白,杜甫是一类,而陶渊明是另一类,为什么我会这样子分?因为在前三句当中,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去归隐,在他们三个人当中,自己的政治理想抱负,没有实现的时候,有归隐的想法,但是都没有真正的去做,孔子放不下的是他的那颗仁心,他想要去推行仁政,并且把他的这颗仁心外推,他们三个人都放下自己的理想,可是陶渊明呢?他是道家的形象,他直接就去归隐了,他回归到自己的村庄,回归到大自然,度过清净的生活。
那么对于儒家来说,儒家可以舍的是什么?不能舍的又是什么?儒家可以舍掉的就是那些公名,俸禄,官僚,荣华富贵,对于儒家来说,这些是可以舍掉的,但是儒家舍不掉的,就是每个儒生心中的那颗仁心,先慢慢的修炼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那颗人心外推,成人,成事,成就一个美好的世界,自己内心的精神,而到家就可以舍掉这些东西,他们更像的是逍遥在世,无为,回归自然。那苏轼他最后舍了吗?是没有的,所以苏轼是把儒家和到家贯通了起来,并且超拔了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