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有人生四大喜事,来将美好愿景进行了总结,便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尤其对于寒门学子,十年苦读,一朝得志,不仅能够改变生活现状,更意味着光耀祖宗门楣,于是古来无数有学之士前赴后继,参加科举。直到今天,虽然生活的富足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但要论到最纯洁质朴的追求,与古人本质上并无差别。
如今的升学之道,仍旧被人认为是人生的转折点,在这一重要时刻到来之际,亲人友人总会送出自己真切的祝福,它也将构成那时的记忆背景,每个人的回忆都有多种色彩,可还记得属于自己的那一段是鲜艳还是平淡?
当时的科举制度下,苏轼对赶考友人的才情和刻苦十分赞扬,看他在离别的留诗中,如何巧妙的表达祝愿与激励。
嘉祐六年,苏轼少年得志,一时名动京师,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就在这时与友人董传相交,董传贫困潦倒,正当要准备科考,苏轼与其离别时相聚畅谈。
是时看他身上只是包裹着粗衣劣布,面容清瘦,但穿着整洁,举止不俗,不禁赞叹胸中饱含学问的人,气质是由内而外散发的。既然如此,当然不甘于陪伴着老儒一直过清苦的日子,决心在那个槐花散落的季节,参加科举。当年孟郊曾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苏轼劝慰董传虽不能像他那样,但可以看到官贾之门中众多千金佳人在这个时节择婿的马车,只需尽力科考,当诏书上出现董君的名字,那时自可迎娶美人,夸耀功名于世间。
和董传留别
宋 苏轼
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誇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是对友人的激励和美好的祝愿,不过从中也能看出作者自身的观念与看法,勤于读书之人,身上总会有一种儒雅的气质,这是外在的简陋穿着所掩盖不了的,因此与众不同不只表现于外在,内心的出众不会随着时间而减退,反而将历久弥新,这便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最佳表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