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部分整理师受日式整理或是部分培训机构的误导,认为整理收纳服务要通过整理改变别人,在服务过程中,整理师要尽量引导委托人要做出一些改变,比如把囤积多年的过期的物品丢掉,实际上让委托人做出这些决定是非常难。如果委托人做不到这些,整理师会认为自己没有沟通好,没有说服别人的能力,而怀疑自己的整理能力。
有好多问题委托人自己也认识到问题,但在实际中还是欠缺一些行动,这就是知行不合一的问题,存在我们认知思维中的墙。了解这些思维的惯性问题,也就不会对自己整理能力有怀疑了。比如在服务过程中遇到的保质期问题。
保质期
如果有这一个调查问卷
筐子里有不少的苹果,有新鲜的,有要烂的,请问:“先吃最新鲜的还是先吃要烂的?”
多数会选择新鲜的。
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都会选择先吃要烂的,从而一直都吃要烂的。这就是大部分人的思维方式。
那么如何转化思维呢?主动止损,把要烂的扔掉,那么就可以一直吃新鲜的。这个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太难了。
找如有整理上门的委托人对整理的理念很认可,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因有惯性思维在做怪,在有些问题还是转不过弯来。
比如有的药品过期,大家肯定就会丢掉了,但如果是膏药过期了,有的委托人是不会丢掉的,总认为可以再用。
有包装的食品有明确的保质期,过了保质期,大家也会痛快地丢掉;如果是一些散装的食材,有可能是几年前飞越大半个中国带回来的,明明已经过期,委托人会说这个没有什么问题吧,如果你再进一步劝说,她会表示,这两天天就要下锅吃掉。
遇到这些问题,整理师不必纠结,把物品收纳好就可以。
不是你的技术问题和沟通的问题,只是委托人对待这些问题没有转过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