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深处有人家

作者: 骑猪摸鱼 | 来源:发表于2019-07-14 22:53 被阅读0次

    在一个阴雨天,我们来到了白云书院。院内装饰清雅,我们被热情的老师带进了会客室。这里闹中取静,颇类王维的辋川别业。室内装饰简单,斗室之内唯长桌一张配藤椅数把,墙上有一副行草的《兰亭集序》,桌上的茶具里香茗的气息袅袅扑面。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莫过于此。我们对新昌县原政协第九届秘书长兼新昌县白云书院院长徐跃龙先生的访谈在这样一种轻松的氛围里开始了。

    重点:

    在采访中,徐跃龙老师重点强调了“浙东唐诗之路”具有的三大独特优势。其一,“浙东唐诗之路”是全国众多诗路中少有的获得“唐代文学学会”等专业机构认定的诗路。其二,“浙东唐诗之路”是得到了省内外的大量支持。2015年,“唐诗之路”国家重点社科项目申报成功。今年,袁家军省长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出要“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其三,“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底蕴深厚。仅在唐代,就有451位诗人在此撰写了1500篇以上的诗作。综上,“浙东唐诗之路”在未来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

    而新昌,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首倡地,要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学术研究“新高地”、文旅研究“样板地”、唐诗之路“精华地”

    学术研究“新高地”。新昌人竺岳斌先生是“浙东唐诗之路”概念的提出者。竺老在论文《剡溪——唐诗之路》中首次明确定义了“唐诗之路”的三大要素,并提出了“剡溪是一条‘唐诗之路’”的重要结论。接下来,竺老在国内外一大批专家学者的支持下,又在《天姥山得名考辨》中结合新昌本地的佛道文化和历史背景颠覆性地提出了“‘天姥’即‘天上之王母’”这一结论,极大加深了天姥山的人文底蕴和精神内涵。

        文旅研究“样板地”。新昌积极结合“唐诗之路”打造了唐诗小镇、鼓山公园、唐诗博物馆等景点,极大地提升了本地的旅游产业竞争力,把文化上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上的效益。近期,许多知名企业都计划对新昌的“唐诗之路”进行投资。

    唐诗之路“精华地”。新昌是“唐诗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唐代诗人在此留下的诗篇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有许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比如,天姥山见证了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留下的傲然风骨;大佛寺则成为孟浩然在《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中濯洗尘机的欲界仙都。

    此外,徐老师还提出了可以将“诗路”和新昌茶道、佛学相结合。历史上东晋名士支遁就雅好品茶,后来唐代的陆羽等人更是深入新昌,探寻茶道。关于佛学,新昌则更是与佛教中国化息息相关。中国佛教的首个本土宗派“天台宗”就是在东晋时期由高僧智者大师南下新昌后建立。正是因为新昌为代表的剡文化在东晋时期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才能在唐代吸引数百位诗人前来朝圣。李太白甚至在一生之中三入浙江,两入剡中。可见天姥山是他一生中都梦萦魂牵的理想乡。

        最后,徐老师还谈到如何用新昌的人文底蕴带动新昌全县的“乡村振兴”。徐老师表示,一是要结合当地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发,重点建设具有唐诗之路历史遗产的几座乡村,其余乡村不必牵强附会,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从本地的歌谣、美食、传统的手工艺品等方面入手,吸引更多游客。二是要注重当地文化遗址与文化景观的保护,注重整体性开发,尽可能地复原当地在唐代的人文风貌,力争部分恢复唐诗中的自然景观。三是注重与民间资本的合作,由政府牵头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与社会影响力的旅游项目,带动村民致富,从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白云深处有人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ulw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