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贝利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先赞美高耸的东西,平原和丘陵也一样不朽。”平凡也能创就伟大,甚至能比原本高贵之物更加具有风采。在三人中,我认为老王更具风采。
老王没有大李那般走在世界科技的最前沿,满贯的奖杯和成果,为万众所钦佩,也不如小刘那样捕捉世间的美景,用摄影温暖人心,为众人所赞美,但是他坦实勤奋、爱岗敬业,将平凡之事做得超出平凡之人。
风采源自于其灵魂中最本质的高尚,对于老王来讲,便是一颗敬业之心。记得茶道大师木村宗慎接受采访时,说过这么一句话:“道在于一心。”意思就是只要你心中有工作,那么不管你的工作如何,最终你所散发的光芒将会告诉所有人:你就是一代大师。庖丁解牛便是如此,一个小小的厨子凭借自己对工作的钻研,竟也能在宰牛这份工作上登峰造极,乃至大到王侯将相,小到平民百姓都敬佩他,终在中国文学宝库历久弥新,为后代人们所传颂。
爱岗敬业,这短短四字不仅仅是停留在嘴上的一句戏言,更是需要人们一代代去践行的人生准则。它耗尽了多少工匠们的毕生心血,也让多少人注定与大师无缘。而老王却做到了,他苦心孤诣练就了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了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坚定踏实、精益求精,这样的人一定不是胸无大志的苟且之辈,而是甘愿让心爱的工作磨损了胸中的万古刀,留下了的是最深刻的刀痕。这样的人一定不是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而是选择了在潜移默化中探出头顶的龙角,成就了无人敢想之事。
平凡之处更见一个国家的发展,凡是世界强国必然少不了爱岗敬业,勃勃向上的国家必然少不了努力奋斗的平凡之人。鲁迅曾形容过一个国家中人们应有的状态: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工匠精神所追求的便是这样的一种人生态度,用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将自己所有的热情都放在工作上,让自己的专业发出最闪耀的光芒,让这一点点光芒汇聚起来,勾勒出最美的风采。
做一个老王那样的人,不需要你有多高的智商,也不需要人有审美的眼光,一颗敬业之心便是足矣,身在尘寰却心似黄鹄,极尽人生最美的风采。
网友评论
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粗体字为当初发表时被国民党删掉的内容)
以上是鲁迅先生的文章,我觉得其中有几个句子,可以引用到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