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44949/f8088b0a45f20f1f.jpg)
张明是某公司设备振动缺陷方面处理的能手,尤其工厂设备一些紧急的“疑难杂症“出现的时候,总能在他的努力下化解或解决。近两年公司业务发展很快,新建了一批工厂,振动消缺的任务量也跟着水涨船高,公司这方面的人才就出现了短缺,现成的成熟的员工不好找,就陆续引进了一批大学生,拟在张明的传帮带下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
人资部门就此事与张明进行了沟通,希望其进一步加大传帮带的力度,让年轻人尽快顶上来,结果一聊就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张明采取的只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即多去现场、多看多问的培养模式,可这样培养人才的方式需要的时间太长,至少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有可能独挡一面;二是人资部门建议张明把这方面的经验萃取出来,采取集中传授和现场实践的相结合方式,这样时间可能会短一些。可张明听到此建议后表示出了明显的不自信,他说自己平日很少系统总结和梳理过自己的经验,大多经验只是存在脑子里和过往的案例中,不知道怎么把自己的经验做一个全面而完整的呈现。对于上台讲课,更是没有信心,张明说他平日里性格内向,只知干活,不善言辞, 他担心即使上台,估计大家不爱听,效果也不好。
面对张明提出的难题,人资部门陷入的思索,应该怎么办呢?请外部讲师?不大可能。公司处在一种特殊行业,而且振动缺陷技能性很强,从外面根本找不到合格讲师,而且外部的讲师没法提供连续的跟踪和指导。考虑来考虑去,人资部门认为最好的方案还是把张明打造成一位合格的内训师,一方面帮助张明把自己的岗位经验萃取出来,使隐性的经验显性化;另一方面最好还是张明本人上台讲授。而且在公司范围内类似振动岗位的情况不是个案,都存在着岗位经验的萃取和传承的问题。那么到底该如何做,才能又好又快地实现这个目标呢?
选择无非两种,一是自己摸索,可这样代价大效果也不一定好; 二是借用外力,找到专业的咨询服务机构。说来也真是巧合,昨天听了齐智商学推出的《岗位经验内化》咨询项目推广课,感觉这个项目就是为了满足企业这方面需要而开发的,几乎可以满足该公司的全面需要。
什么是岗位经验内化?根据项目介绍:岗位经验内化“ 以经验型员工为对象,提炼过往经验为标准,内部传承转化为过程,优化体系-提升绩效为目的“。项目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实现内部课程的开发及师资培养,把员工个人智慧当作组织的知识资产去管理。
通盘听下来岗位经验内化项目介绍,在我看来他们的服务至少有如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1、手把手教你做课程设计。
很多企业的员工、管理者工作做的不错,但对讲课这件事是非常陌生的,甚至会认为这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更不懂什么课程设计。针对企业员工起点低、认知差异大的特点,项目方梳理出来一套简易又全面的课程设计的流程、工具和模板,无论你是谁,按图索骥走完流程就可以设计出一门还不错的课程。
课堂上导师给大家展示了一份"教学策略规划图“,里面很清晰地就课程的开场、过程、收结三个大环节,列出了课程设计的22个步骤、60个要点,同时提供了服务过的很多企业的案例模板,你只要依葫芦化瓢就可以设计完课程。
项目提到的一个理念我也非常认同,他们说项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企业知识资产的管理,是为了优化企业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绩效,所以对内训师的培养不是为了课程设计而设计,大范围和快速和应用和迭代非常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化繁为简,快速上手,这样就需要交互方面”傻瓜“式的操作。但这利“傻瓜”式不是真的傻瓜,而且来自于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后台的技术支撑,来自于项目研发团队对学习规律、教学方式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地把握。另外每一件事情都有其商业逻辑,简单至上、驯化复杂也是客户选择你的重要一个因素,因为客户不喜欢复杂的东西,复杂的东西也很难被普通人掌握。
基于以上理念,所有岗位经验的内化,不管你当前是什么样的水平,不管什么样的岗位,你只要按流程走下来,就可以拿出一份还算合格的课程设计和成果。只要走出第一步,也就具备的进一步优化和迭代的基础。在我看来,让从未做出课程设计的职场老鸟短时间内变成一位”内容匹配度高、懂教学刺激性、富有现场感染力“课程设计高手,就是这个项目的最大特点,也是项目的魔力所在。
可以想象一下,平日里安静内向的一位老员工在几天的时间就象换了一个人似的,当他以一种成熟讲师才有的范儿上台介绍自己最擅长的经验时,全身发出的光芒,惊讶的的不仅仅是现场的领导和同事,恐怕还有他自己。
2、游戏化方式提升表达力。
下午的课堂上,导师重点带领大家演绎了公众表达左右脑利用的“六脉神剑”法,这是使课程生动化呈现的的一种训练方式。根据项目的设计,如果要做到生动化表达,需要加强左脑的逻辑性训练,包括:时间结构、空间经构、支点结构、钟摆结构、变焦结构、递推结构;右脑的感染力训练,包括:对比刺激、视觉刺激、幽默刺激、节奏刺激、情绪刺激、比喻刺激。在训练的过程中,导师多次强调这样一个观点:每一件事至少有6种表达方式。
这是一种多元开放的态度,他不仅仅是体现在公众表达上,还可在人际沟通、写作上等都可以应用。对这个观点如此深刻,是因为我本人在进行持续写作,文章的水平也需要持续提升。如果每写一篇文章和传达观点之前,多问一下自己:如果换一种方式,这篇文章又该如何写呢?或许文章会写得会更加精彩一些。
公众表达归根到底是一项技能,技能的培养离不开长期而持续的练习,那么如何练习呢?这对很多服务方来说都是一个很考验人的课题。不过,没关系,贴心的岗位经验内化项目方早已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他们设计出了一个”全脑表达沙盘“游戏,大家可以通过玩游戏的方式来快速提高自己的表达力,提升表达的感染力。我本人一直对工作游戏化这个话题感兴趣,这方面很有同感,好的工作结果都是乐呵呵干出的,苦哈哈的状态下干不出好结果的。
3、一键式生成标准化课件和成果。
为了将”简单至上“原则贯彻到底,项目方还提供了很多标准成果包,包括课件包、成果手册等,其中还非常贴心地给出了课程设计和演绎的工具包,包括:思维导图软件、PPT模板、Word 模板、ZOOMmit等等。从思维导图到PPT、word、图片等基本上做到了“一键生成”,让成果制作不再麻烦。懂得使用这些工具和模板,谁都可以轻松上手,让自己的经验物化成书。
导师举了她服务过的一些项目案例 ,讲到了她遇到的一些基层老员工,当看到自己的经验汇编成书时,有的非常感慨说:工作几十年了,没想到自己的工作经验还可以形成一本书,还有给大家讲出来,甚至有的老员工的眼框中还泛起了激动的泪花。
在很长时间内,培训或咨询的效果评估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而方面岗位经验内化项目讲率先在这方面做出了突破,他们让服务成果看得见,实现了成果标准化、可检验,而且在强大的后台团队的支撑和把关下确保每一个岗位的课件或作品都是有质量保证。正是基于自己服务水平的自信,他们敢于提出按工作成果收费的承诺,确保企业采购支出不失望、不落空,这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是培训界算是的一个炸雷式的声音。
总之,岗位经验内化服务项目让“隐性经验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标准内容生动化”,“把员工个人智慧当作组织知识资产去管理”,有科学设计、有工具模板、有成果承诺,更有简单化、流程化、游戏化的操作和训练安排,对企业来讲,建立内部培训师队伍、实现组织知识资产的传承和增值,不再是一件棘手和无法预测效果的事。
在我党历史上,共产党部队屡打胜仗不断从胜利走上另一个胜利的一个秘决是“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这是我党的光荣传统,企业管理应该借鉴。岗位经验内化项目借鉴了这个传统而且将它变得更具备操作性,更能在企业在落地,让每个企业构建内部学习文化、打造真正的学习性组织成为了可能:“每个人都在教,每个人都在学,人人皆需为师,人人皆能为师”,我几乎看到了未来的一批批的欣欣向荣的公司正从时代中走来。
我非常看好这个项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