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半个喜剧》这部电影,印象最深的不是男、女主角,而是一位用心良苦的妈妈,为了儿子孙同能在北京过上安稳的日子,一路讨好孙同大学的同学郑多多,帮忙解决儿子的工作问题和户口问题,她卖掉老家的房子,想给孙同在北京买房付个首付,为了不得罪郑多多,让孙同和女朋友分手,孙同不同意,她就假装生病住院,并试图撮合郑多多的医生表姐和孙同约会。
“工作不是你想要的?户口不是你想要的?我在北京买房子不是给你住吗?”孙同无言以对,只能说一句:“妈,你想要的我都满足你了,还要怎么样?”
1.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
北京户口、稳定的工作、买套房子、娶个医生老婆,这就是电影中那位母亲认为对儿子最好的人生,并不择手段地帮儿子达成目标。我们总设想自己认为的美好生活应该如何如何,并认为别人也这么想。对于朋友或熟人,我们求同存异,因为我们知道如果对他们施加太多干预,他们就会离我们而去。
然而,对于自己的孩子,我们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愿望投射到他们身上,希望他们活成我们想要的样子,那是对我们自己未实现愿望的一种补偿。你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是在满足自己的自恋。我们要导演孩子的人生,并期待预期的结局,但往往结局会让你大失所望。
2.问问孩子到底想要什么?
电影中的母亲角色是经过了艺术夸张,现实生活中,我们自认为没有像她那样去干涉孩子,但我们很多时候都没有脱离导演的角色。有些父母认为孩子不像他们一样雷厉风行,总是慢吞吞的,就试图教育孩子,并为此大发脾气;有些父母做了自认为可口的饭菜,但孩子不喜欢吃,就批评孩子不懂得尊重大人的劳动成果;有些女孩子喜欢抢、机器人之类的玩具,家长却只给她买芭比娃娃。
别让你的孩子成为电影《比利 艾略特》中描述的男孩,在自己对舞蹈的热情和父亲希望他成为拳击手的期待之间左右为难。
3.做孩子生命中的灯
那是不是就要放任孩子的喜好和行为呢?我们不做独裁者,并不意味着让孩子做独裁者,让孩子天天吃薯条冰淇淋显然不是明智的决定。父母要做孩子的引领者,这需要同时尊重你的意愿和孩子的意愿。
首先,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自己的想法并不都是适合孩子的,自己也有缺点,在孩子面前要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而不是凭借父母的权威地位耀武扬威;其次,要接受不完美的孩子,他们都是有缺点的天使,看清孩子和自己的不同之处,尊重这样的不同;最后,告诉孩子,没有必要把自己的外在表现和内在人格过渡挂钩,要学习接受自己的缺陷,而不是过分强调它们,并且把纠正缺陷视为学习的机会。
“你的头发,你的衣服,你的脸,你的成绩都不能代表你自己,你远远超过了它们的总和,你比这些东西中的任何一样都要奇妙和美丽,这是你的本质。你的本质永远不会是丑陋、愚蠢和卑微的。所以,如果你的同学或老师说你的头发难看,或者你字写得很丑,要记得它们不代表真正的你,它们只是你暂时用来表达自己的方式,它们无法定义你这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