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孤独识堂▲ 和IT老鸟们一起成长
这是孤独识堂的第 152 篇原创分享
作者 l 李鹏星
来源 l 孤独识堂(ID:gudust)
燕郊,一座平凡的小城镇。如果你没有生活在京津冀地区,也许都没有听说过,北京周边有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
2010年我来到燕郊,一晃就是十年。回想起买房的经历,依旧历历在目。
过了白庙检查站,就能看到一个黄色的建筑——“成功大广场”。据说刘德华曾来站台,磨磨唧唧建了10多年,也未完工。根据政府最新规划,燕郊西出口改造工程实施,这座建了10多年的工程,未完工就遭受拆除的命运。现在还未完全拆除,路过的时候,还能看到「黄色楼体」的残骸。
01
北漂打工仔
为什么会选择燕郊?
2006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住在地下室2层。房子是拿木板搭着隔断,隔壁老王说话,我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一张单人床、一张小桌,就是屋里的全部。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开灯,进屋后,没有什么空间,只能脱鞋上床溜达。
2008年的一天,我还在上班,接到地下室物业大妈的电话。不紧不慢的对我说:“开奥运会,为了安全考虑,地下室要清理人员了”。放下电话我立马就给同学打电话,看能不能去他那里借住几天。
下班后,迎着如丝的细雨,带着厚厚的被子、暖瓶、衣物和炒菜的锅碗瓢盆上了公交。刚坐下,看着线路图,这趟公交可到不了,还得转车。下了公交已到晚上11点,公交没了,只好打车回到同学的住处。
他住在村里——回龙观村。地铁龙泽站,翻过铁轨就到了。进去也是一张小床,我不想和他挤,把凉席铺在地上,打地铺入睡了.......
周末在村里挨家挨户转了转,找了一家有空房的就租了下来。
2008年底,有个同事找合租,我就和他的几个朋友一起租了一套两居室。我住在客厅,旁边就是电视机。
2009年底,来到蚁族聚集地唐家岭。公交真是挤不上啊!无奈每天走到13号线西二旗站,坐地铁上班。
从地下室2层、1层、半地下室、回龙观村、合租两居室、唐家岭,每一次的搬家总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要收拾。扔掉可惜,不扔拿起来费劲。找房子的那些日子,心情比较复杂,总带着些许的忧伤。
我想在北京能有个落脚的小窝,应该是每一个北漂的梦想吧!越是搬家的时候,越想有个家,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随着近些年全国房价的飞涨,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首都北京,房价让许多北漂一族望而却步,高攀不起。
为了能有个落脚的地方,不再居无定所,很多人选择了离北京不远的燕郊。
02
来到燕郊
初见的感受
在行政区域划分上,燕郊隶属于河北廊坊市三河市的一个小镇,与北京通州隔着一条潮白河。
起初我并不打算来燕郊,也不看好这里的房子,心想在北京打工为什么要去燕郊买房呢?但来到这里后,才发现......
从地理位置上看,燕郊离北京其实并不远。距离天安门直线距离不到40公里,开车不到一个小时(这个是理想速度,堵车是常态,基本1.5-2小时)。如果以天安门为参考点,燕郊可比北京的怀柔、密云、平谷、延庆等区域,距离近的多。
对于很多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或习惯住在北京的人,5环就已经很远了,更何况是已出北京的燕郊呢。
然而,对于我来说无所谓,可接受的范围。
来北漂打工的外乡人,绝大部分家境都不是很好。他们工作在北京,生活在燕郊。
据统计每日从燕郊到北京上班的人,足足有40多万人。公交的起点站都有座位,到快出燕郊的那几站,想上车,要学会把自己变成一张纸,贴在车门上,否则你等几十辆车都不一定能坐上车。记得老家亲人来看我,想去北京玩玩,上车后看到这样的情景,满满的抱怨。
在燕郊待久了,每天的奔波早已习惯,感觉上也并不觉得有多远。能实现自己的小家梦,对我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03
政策是永远
无法跨越的鸿沟
回想10年前,自己买房的经历。102国道两旁没有见到树木,全是售楼处和路边拦车的房产销售,拿着一打宣传资料,“买房吗?买房吗?不买没关系,了解一下”。
宣传资料上写着醒目的文案,「距离北京30公里」、「30分钟直达北京CBD」、「燕郊划入北京」、「燕郊要通地铁」等,其实这些都是房地产开发商炒作的噱头。
每年两会也总能传出一些关于京津冀的政策利好,会引起房价的一波上涨。
然而,在燕郊待了多年后,再次听到这样的消息,我只会“呵呵”,「划不划入北京」与我有什么关系,划入北京我可以不用上班了吗?
不过,嚷嚷了好多年的北京地铁延伸到燕郊,终于有了具体的规划和初步的实施。但线路的走向也是一波三折,多次调整,项目推进的进度也是蜗牛赛跑。
到现在每过一段时间,也总能听到“北京通州区与河北省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通州托管北三县”、“京津冀一体化”等消息。但落实的行动上,还是无法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格局。
每当北京有重要会议,进京的检查站都会排起长龙,足足能排出2公里以外。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进京检查更为严格,每辆公交都要检查每个人的体温和证件。给需要每日进京的上班族,无疑是一场灾难。
除了心急没有其他办法。政策就是这样,冰冷刺骨,寒风凛冽。我们只好修炼自己的内心,不急不躁,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心不跳。
政策的不兼容,是永远跨越不了的鸿沟。
04
我与燕郊的
十年相融以沫
在燕郊的这10年,每日奔波在北京与燕郊之间,经历了婚姻,女儿的降临和成长,给我的人生留下了抹灭不掉的痕迹。
有一次我问太太:“咱们要不把房子卖了,去北京生活吧!” 。她还有点不舍,在这里毕竟住了10多年,已分不清燕郊和北京那座城市能给我们更多的归属感。
雨季的燕郊,燕顺路可以划小船。早上躺着小河赶公交车,到公司工作一天下来,鞋子已被体温烤干。晚上继续躺着小河回家,到家后脱下鞋子,里面全是泥沙。虽路上心里有太多的无奈和抱怨,当听到太太的一句问候,闺女的一声“爸爸”,所有的怨气都消失的无影无踪。
每日奔波在两个城市之间,距离再远,我早已习惯,在我眼里这点距离不算个啥!然而,心的距离却从未改变,依旧是那么陌生,那么格格不入,想走近却无能为力......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从来都不是物理距离,什么我在地球,你在月球;也不是生与死的距离,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却感觉不到自己属于这里。
随着自己步入中年,最早的那波同事和朋友,大多数已离开了北京。若不是生活所迫,谁会愿意背井离乡,每日长途奔波,把自己弄得一身狼狈,一身才华。我爱北京,也爱燕郊,我希望它们越来越好,越........
公交车停了,上来一对“黑白无常”,说道:“测下体温,身份证准备一下”。
不说了,车动了,又要迟到了,哎.......
-作者-
李鹏星,一枚IT行业的老鸟,从程序员一路成长,一心梦想工作自由,财富自由的80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