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
焦土之上的三根血弦

焦土之上的三根血弦

作者: 木卫1 | 来源:发表于2018-12-13 20:46 被阅读71次

    焦土之下血如泉涌,焦土之上命如草芥。


    这一天。妓女,女学生,入殓师,国军挤在一南京城战区里的一个教堂里,杂糅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在地窖里疯狂发酵等待着爆发。教堂之外,日军,炮火,刺刀在大雾里游走,罪恶与疯狂如同森林里潜伏的猎人在肆意收割掳掠着生命。这一天,修罗地狱碾过伊甸园,十三钗慷慨赴义,这是电影。这一天,数十万生命逝去,英雄捐躯国家危在旦夕,这是历史,这一天是1937年12月13日!

    电影终究是电影,历史的沉重也无法用一曲秦淮景悲唱。但是焦土之上,有些生命却如绽放的鲜花,通过文学语言影视手段的张力绘出最亮丽的颜色,如同教堂窗玻璃的斑斓色彩,如梦如幻。在我看来《金陵十三衩》这部电影不光是南京大屠杀的缩影,更是一部歌颂战时平民的史诗。今日拿来再温,感触颇深,写几句以表缅怀之意以铭记历史。

    片头

    影片的开头是混着血腥味,硝烟味与废墟砖屑味的浓雾,几名年轻的女学生在逝世神父养子乔治·陈的带头下亡命狂奔。一车香艳的风尘女子紧随其后,怀中的琵琶弦因为动量守恒定理蹭到了锐器后被力刮断三根,亮出断弦之音,不祥的预兆,这样的特写透露出伏笔之意。

    断成一根弦

    与此同时,一位势力的米国入殓师扛着他的吃饭家伙灵活走位规避着不长眼的子弹。在他们背后是穷凶极恶的侵略者,他们没有底线裹挟着战争的狂怒在进行着猎杀游戏,生命在他们看来如同手上的玩具。百米开外,国军的战士在能见度很低的情况下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惨烈巷战,为了救那帮学生放弃退守机会赌上了所剩无几的战斗力。影片的视角由年轻女学生孟书娟的独白回忆展开,混合着当年的记忆以如今成熟的口味述说道:

    先烈

    平静的叙说透露出无比的壮烈与伟大,经过惨烈的战斗,只有佟大为饰演的李教官和重伤的浦生苟延残喘,李教官只想让他的战友兄弟能在弥留之际有个温暖的地方待,于是拖着他向教堂方向走去。

    而在这两人到达教堂之前,女人已经占领了教堂的地窖,用书娟的话来说,她们只用了不一会儿时间就把风尘之气连同胭脂水粉的气息带到了教堂。可见女孩们的憎恶,在她们的观念里,这些偷生于地下室的女人就是书中犹唱亡国之音的商女,是可耻的,低下的,是与女学生的纯洁相反的生物。而在那时,两方价值观与行为习惯的冲突让他们势如水火。入殓师约翰的介入更是打破了平衡,他的自由轻浮与浪漫的西方价值观在乔治眼里就是势力与贪心的代名词,而成熟男性的荷尔蒙碰上烟柳之气自然如干柴烈火,于是约翰与玉墨为首的妓女们的嬉笑调情使女学生们的厌恶之情达到顶点却又无可奈何,因为大家都知道,只有西方人约翰的帮助她们才能有活下去的希望。而约翰也仗着这点仿佛成了教堂里的救世主,他喝着神父的酒,睡着神父的床,穿着神父的衣服,拥有着教堂里所有的资源。而这些荒唐的行径都隐约是为了让他成为一方天地的真正救世主,正是代表了西方个人价值的观念。与此对比的就是国人无处不在抱团的集体主义观念,然而东西方的观念终究不同,就算女人与女孩水火不容,但是对于约翰的轻浮行为,玉墨也表示自己只是利用,她对入殓师的流氓行径也很是厌恶,但一切只是为了生存,就和往常一样,眼前的只是个绝对无法在老婆孩子面前无法展示其兽欲弱点的臭男人。

    风情

    所有的小冲突在真正的恐惧到来之际都不值一提,日本流兵的一波深入野区让整个僵住的教堂氛围顿时沸腾,而沸腾着的是禽兽入笼时的疯狂血液。女学生被追逐侮辱着,眼看厚实的棉衣在一帮崽种的血腥利爪下分崩离析,鲜嫩的花朵即将被污秽的虫子侵食的时候,约翰站了出来用一面红十字的大旗获取了游戏暂停时间,西方人自以为的强大和人性似乎是获得了胜利,然,在暴力的枪械面前,这些只是缓兵之计。当日军的钢刀斩断大旗,当枪口指向约翰的时候,约翰自以为的三观被击碎,他感觉到从来没有过的无力与愤怒,战争似乎是所有观念的绞肉机。而对于暴力,或许只有以暴制暴,拯救她们的,是妓女口中的孬种——李教官。李教官为此付出的是生命,拯救了教堂的众人但也把动静搞大了,这将剧情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李教官被嘲讽

    日军高级军官登门之前,看上去是那么修养,与先前的禽兽行径格格不入。他弹了琴送了食物,赢得了约翰的放松警惕,这种矛盾在电影中是一种客观的手法,他不是为了说明日军也是有人性的一面,相反这种戏剧性的转变是为了反衬出日军的阴险与狡诈,在如此堂堂仪表下的细腻之情与杀戮之心竟然能切换自如,实在可怕,这是要安抚绵羊,饲养一群斯德哥尔摩羊以容易操控献祭。

    日军官弹琴

    日军走后,获取短暂的安宁,约翰与玉墨在深夜交心,彼此之间开始真正的沟通,又回想起李教官离开教堂设伏的那个夜晚,玉墨也和李教官说了几句交心的话,女人如水,冲刷着不幸温暖着人心,此时的玉墨绝不是女学生口中的祸水而是上善之水,转折的序幕就此拉开。

    苦衷 道歉

    李教官牺牲之后,浦生也自知不久人世,弥留之际回忆着温馨的过往,并表示希望听姐姐们唱歌,然而只剩一弦的琵琶已无法弹出歌曲,于是豆蔻和香兰决定回到翠喜楼去拿琵琶弦续上。她俩用行动演绎着“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谁说女子不如男, 风尘中的女子更懂爱与恨,在生死面前她们似乎更加无畏,此时她们不在是水,更像是烈火。女学生对女人们的好感度开始上升。

    四根弦

    然而日军军官再次的登门打破了逐渐形成的和谐,他们盯上了冰清玉洁的女学生要求女学生赴日军的庆功宴,这是条不归路,由于小蚊子的乱入,日军要求献祭13个女学生。而小蚊子也十分恐慌表示自己不是学生绝对不会去。影片到这的时候,场面已经变成了一场人性的审判,双方都各自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女孩性格刚正不阿又幼稚无力所以决定集体自杀,这是情理之中却教义难容的决定,所以很显然被制止了。女人们决定去代替女学生出征,而几分钟前她们还在激烈讨论意见不一致。女学生的绝望刺激到了女人们,玉墨之前就想起了自己不堪的往事,所以更激起了她的保护欲,而其他女人因为都较信服玉墨且都想起来曾经也都是女孩,所以最后一致决定一起去赴死,去改写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人设。剧情再次到达高潮,冲突对立消失,厌恶也随之而去。

    玉墨的过去

    在入殓师高超的化妆技巧下,女人们纷纷年轻了许多,看上去很像个学生,在与女学生的交谈中双方彻底放下嫌隙,女人们也用豆蔻香兰生命换回来的弦续上弹起了秦淮景,吴侬软语响起,女学生都听呆了,纵有潸然泪下之意却被眼前的美色吸引。

    三根血弦的秦淮景

    恍惚之间,在书娟的眼里,此时的秦淮河女人散发着人性最美丽善良的光辉,她们是天底下最美丽的女人。此时钦佩之情已经大过感恩之情,如此世道之下,真的不容易。

    书娟眼里的升华

    影片到这里其实后面发生什么已经不重要了,故事的任务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结局的感染力,这是另一种手法了。

    除了上述的人物,影片中还有很多细节反映出危亡之际的选择,比如书娟的父亲。胆小自私的他却为救自己的女儿而甘愿被误解,最后躺在了焦土之上。约翰也是个内心矛盾的人,强烈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到最后都在影响着自己,他问乔治:众生平等,为什么女人一定要赴死。乔治简单来了一句:没有办法。乱世之中,平等已然是珍稀之物,在中华民族大义面前,约翰选择了接受。约翰一开始的荒唐在为女人们化妆的时候也给了解释,他曾经有个女儿,然而女儿永远离开了他,他心碎了,孑然一生纵然举止洒脱,如果女儿还活着那正如女孩们一般大,说到这,约翰不再犹豫,他决定不惜一切也要将女孩们送到安全的地方。至于其它人,女人们失足都是苦衷,迫于世道谁会天生就该被人唾骂呢,她们想要的也只是赎身后的自由或是男人的真心托付,简单而美好,嘴再臭内心也是软绵绵的。至于女孩们,一开始的厌恶到后来的理解感恩放佛就是在接受着一切的恩惠,她们终究是最幸运的。说到这片中所有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矛盾, 到这里我们似乎解开了一切谜题,我们似乎都发掘了人性的另一面,而这一面却是人性最真诚真实的善。危险面前,生存是第一宗旨,为了生存我们会以最恶劣最无赖的一面伪装将善心与信任包裹着。当然,全篇始终如一的就是乔治,那个大男孩,从开始到最后他唯一的改变就是算数能力变好了,不过算术再好也比不上女装大佬好,乔治自始自终都在恪守老神父要求保护女学生的约定,或许乔治所代表的宗教不容亵渎,最后的乔治填补了13之位。13在基督教中是绝对不祥的数字,如果说耶稣有12个门徒,而教堂中最后剩下的就是12个女人,那么乔治是不是代表着救世主的位置呢,这种隐喻只是我的猜想,那么犹大又是谁,其实看到最后也就知道是谁了。当然,故事结局并不是最后的晚餐,毕竟在东方。而且约翰才是真正的救世主。

    每个人都有故事,当年的故事或许也如同电影展示。学生,少年永远是民族的希望,影中学生隐喻的就是民族的最后希望,眼看要被日军的铁蹄玷污征服的时候,军人挡在前面,风尘女子站了出来,亲人隐忍舍生,约翰伸出援助之手,宗教提供庇护之所。这些代表的不正是国家危亡之际,军人的使命,社会的共济,家人的保护,国际友好组织的援助与中立势力的人道主义吗?偌大个教堂,流血的南京城就是37年卢沟桥事变后的中国,羸弱不堪却又顽强韧性。然而这么大的磨难就这么过来了,近代历史书上也就那么厚,有多少故事深埋焦土之下,那是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想象的。

    虽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历史或许不是为了让我们只记住辉煌,仇恨与耻辱,而是让我们认清自己。如若忘记历史,我们也终将迷失。那三根弦我当年没有看出来是因为当年只理解了仇恨与悲痛,而今日却看得如此仔细,看到理解最多的是乱世中的大爱。好的电影似乎就是这样,每一次都能得到些新的东西。所以在国家公祭日的今天,我必须要重温一部南京大屠杀的作品,选择金陵十三钗是我觉得,事物总是矛盾的,我们不光要记住历史的残忍也要记住历史的伟大,人民群众用生命书写出来的历史我们需要去铭记,去感受里面的大爱,若乱世再次来临,我们是否能像先人一样用大爱去影响周围的人,去拯救身边的人,哪怕是陌生人或是先前憎恶之人,我们是否能摒弃前嫌在冲突中释怀感恩呢?我想我们和而伟大的华夏民族的精神就包含其中,而历史就要让我们记得我们是怎样的一群人。当然这样的价值观只有等我们国家真正强大之后才能被世界各国彻底理解,有没有这一天就取决于我们能否记住历史。我们应身怀信仰,那三根弦就是一种信仰!

    琵琶弦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白居易《琵琶行》  此篇完,2018年12月13日,上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焦土之上的三根血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uuv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