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语文教学研究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乌蒙学子 | 来源:发表于2019-03-12 07:10 被阅读86次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刘思伯,北京二中

            教育部发布的2017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 在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获得提升。由此可见, 阅读积累是丰富言语活动经验、增进情感理解、提升思维品质、增强汉语美感体验和传承文化、理解世界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一、由点带面的横向阅读

            以课内篇目为原点, 借助专题学习向外辐射。阅读的教学应该以课堂为立足点, 以精读精讲的篇目为依托, 并向学生推荐同一时期、同一作家、同一类型、同一主题或同一写作手法、艺术特点的文章, 帮助学生完成课内理解及素养积累的同时, 能够建立专题的阅读意识和所学专题的知识网、情感网, 主题网、阅读网, 进而形成横向的以点带面的综合拓展阅读。

            例如进入古代游记散文专题学习时, 学生除了需要精读课内篇目《赤壁赋》、《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外, 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利用阅读课完成《古文观止》及《古文鉴赏辞典》中同类型的篇目, 如苏轼《超然台记》、《喜雨亭记》、《放鹤亭记》,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曾巩《墨池记》等篇。这些相似题材的游记类散文, 能够帮助学生发现文本间的共通之处, 体悟作者如何由生活、游览中的细微观察与即兴感受生发出人生的哲理, 学习散文如何由景及情最后及理的写作手法。此外, 根据这一专题, 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让学生了解更丰富立体的苏轼, 感受他从童年走向暮年几经沉浮的宦海生涯, 与始终不放弃的对于生活的热爱、对自我的找寻, 理解其文章中呈现出的旷达洒脱背后的复杂情感, 更从中获得关于己身成长与面对挫折磨难时的精神力量。这些内容的获得, 需要学生以教材篇目为原点, 呈放射状阅读周边的相关素材, 以支撑对课内文本的情感内容、主旨手法、作家时代的理解。

            二、由面向体的纵深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新增整本书阅读的任务群。整本书阅读是中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 与以往传统的单篇教学相比, 整本书阅读打破了原有的孤立、局部、琐碎的单篇教学特点, 而是由多篇文本向整本的立体阅读推进。这种阅读方法, 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持续专注的思考探究, 进而在更广阔更丰富的文本中把握阅读的有效方法, 发现其文学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学生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阅读重点, 进而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 教师需要事先进行阅读指导, 通过名著概述导读、结构化表格等, 帮助学生梳理书籍框架和关键信息, 进而打消横亘在学生和初读体验之间的阻碍。如《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以设置任务, 让学生完成内容梳理。如示例一有助于学生借前五回内容梳理增进整本书人物关系和命运的了解。示例二有助于学生在复杂的网状结构阅读中, 体察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命运走, 深化对《红楼梦》主题的理解。

            示例一:请学生完成前5回内容梳理。

            (1) 三个神话传说:概述补天遗石、木石前盟、太虚幻境内容; (2) 十二钗判词:解说关于主要人物的命运暗示; (3)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绘制四大家族关系图; (4)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林黛玉一进荣国府》:绘制贾府布局图、荣宁二府人物关系图

            示例二:列表梳理以下主要人物的命运, 每人一张表。

            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贾探春、贾迎春、贾惜春、贾元春、李纨、妙玉、香菱、鸳鸯、晴雯、袭人、平儿、贾政、贾赦、秦可卿

    人物: ()

            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整本书的阅读, 进一步拓展阅读视野, 丰富阅读经验, 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能够通过阅读问题设置和阅读表格示范,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文章内在脉络与层次, 培养学生随读随记的阅读习惯, 进而培养其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

            三、中西结合的跨文化阅读

            《课程标准》中提出, 语文学科要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在理解中“懂得尊重和包容, 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 吸收人类文化精华”。因此,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与西方文学名著相结合的阅读, 能够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能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获得关于中西方文化的理解与思考, 并尝试探讨不同民族文学之间共同话题和文化差异, 进而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

            特此, 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 可以开设外国诗歌及外国小说专题任务群, 让学生广泛涉猎世界各国的经典文学作品, 如诗歌领域推荐精读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狄金森的《篱笆那边》、叶芝的《当你老了》、普希金的《一朵小花》、里尔克的《豹》等名家代表作, 帮助学生在中外诗歌的比照中, 感受中西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异同, 寻找情感的相通性、意象的相似性、表达的差异性, 了解世界范围内诗歌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不同思潮影响下的创作特点。在小说领域推荐精读名家名作, 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列夫托尔斯泰的《娜塔莎》, 斯特林堡的《半张纸》、卡夫卡的《变形记》等, 让学生能够从全知视角到限知视角、从结构的“常”到“变”, 从事实到虚构, 从扁平人物到圆形人物多角度鉴赏作品, 学习小说创作的方法, 为想象类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打下一定的基础。

            四、理论与实践相渗透的体验阅读

            语文作为一门实践性的课程, 在实践中提升人的审美涵养是此学科的重要目标, 而阅读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纽带。理论与实践的渗透阅读, 一方面体现在文学理论、文化丛书与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大样式作品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体现在阅读书籍与行走自然社会的交互体验。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此基础上推荐理论性丛书有助于帮助其深化学科认识。此外, 高中语文还承担着一定的哲学思维与理论素养的培养功能。因此教师可推荐书目如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等。这些关于诗学、美学、散文论、艺术理论的专著, 有助于学生在已有具体文本阅读中产生更深入的思考, 进而将个人的阅读实践体验与理论提升相结合, 既具备形象感知, 又拓展了理性认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学习认识自然, 认识社会, 认识自我”。理论与实践相渗透的阅读, 应该是走出去的阅读, 是由课内阅读将文字转化成现实感触, 又将现实体悟沉淀下来, 成为行走的发现和寻找阅读的新起点。“江南文化之旅”将江南文化与明清文化结合和, “西安文化之旅”将西安文化与唐宋文化打通。学生在阅读中发现, 在行走中感悟, 阅读后的体会与亲临后的感受与写作, 能够将阅读引向生命, 引向深广。

            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通过精心筛选和推荐的阅读书目、精心设计和实施的阅读课程、精心研讨和解读的书籍导读、精心组织和筹划的阅读活动等, 帮助学生形成和积累自己的阅读经验, 寻找广泛的阅读兴趣与方向, 养成持续稳定的阅读习惯, 培养完备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融入情感、生成个体体验, 完成自身的成长;在阅读中感受文化, 提高修养, 形成文化自信;在阅读中探究深思, 汲取民族智, 提高把握社会和人生的能力。愿阅读教学能够为学生的素养提升、思维拓展、思想发展和精神成长有效助力!

            本文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40):76-7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uvw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