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远望,临山赏菊。停留在印象中的重阳节好象就是几句古诗中的意境了。从小到大,好象也从来没有过过重阳节,也许是各地风俗不同,轻疏有别,在老家,没有喝菊花酒,插茱萸杆的习俗,一切都很平淡,并没有任何的特别之处,和普通日子没有两样。偶尔有人会记得,但也都是一言以弊之,一带而过。
反倒是自从学了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后,这个节日才深刻的留存于脑海深处,从此也才知道了原来这个节日渊远流长,历史悠久。不少的诗词大家都曾为其拟词做赋,咏叹不休。也许是受那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影响,又或是因那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触动。每逢这个时节,总能莫名的涌起些许忧伤,那淡淡的情愫,说不清是伤离别的思亲情节,还是人比黄花瘦的寂聊无奈。
这些年,远离了故乡的山山水水,很难见到遍野菊花努放的那种景象,但每逢这个节日,总能回想年少时的那些个秋季。背着沉重的书包放学归来,行走在田间地头的小路上,放眼望去,群山莽莽,蜿蜒起伏,夏日的青葱早已不见,落叶乔木和常青树相互缠绕,错杂相间,远远看去,象一张张老幼相兼的面孔,青丝里夹杂着缕缕白发,显眼触目。地里头已经没有了红薯滕的郁郁葱葱,那些已经翻耕过的土壤没能留下一点点的根茎,曾经那是我们这些学子回家路上赖以充饥的食粮。依山伴水的梯田全都干皱着,收割后的田间显得很是荒芜,一如怀胎十月的母亲,分娩后的那一刻,疲惫不堪,一条条稻草茬子,象那纵模交错的妊娠纹。那片土壤倾尽一个春夏的积蓄,汲取着劳作者的血汗,终于在某个秋阳的照射下,用一把镰刀释放了全部的苦难和辛酸。三三两两穿插在田野里的人们,瘦弱而孤寂,若不细看,几乎无法分辩。或挥舞着锄头,或翻耕在地头,没有收获的喜悦,只有无休无止的操累和筹谋。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动作,实际却需要无穷的耐力和无限的韧性。
虽然是落叶飘零的时节,萧杀之中却仍然有另一番风景,那就是迎风而立的秋菊,一团团,一簇簇,在苍茫大地之中格外引人注目,让静寂的空间瞬间凭添了几份灵动,那一抹抹的金黄硬是把枯焦的秋意燃烧成一团火。凄凄芳草,尽染的层林都无法掩映他的芬芳灿烂。那些年,那遍地盛开的野菊花成了我意念中的整个秋天的印象。现在,远离了山林环绕,绿水长依的乡村,终日行走在钢筋水泥林立的城市,风尘迷茫了赏花的双眼,琐事麻木了看风景的心情。四季的轮回,春去秋来的更跌好象已经不以为意,只有切身的冷暖刺激,才知道又一个春夏已经远走,新的秋叶又将飘落。来不及挥手回味,容不得彷徨等候,该来的必将要来,该走的终归要走。在一年年的迎来送往中慢慢老去。
莫名之间,想起毛主席那首《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伟人总是与众不同,独树一帜,一样的重阳,不一样的心境和感与伤。虽然也感慨韶华易逝,人生易老,虽是廖廓江天万里霜,虽然也是秋意萧瑟,但伟人总能在坚难之中看到勃勃的生机,无穷的希望。菊花苦而非香,秋风更难抵春光。于苦涩处细嗅芬芳,于劲风中展望春光。那份乐观和从容,确非寻常人可以比拟。
人生就是如此,总能在不同的季节时令,不同的春花秋月中品味出不同的意境韵味,但更当多一份淡定恬静,少一份凄怨和幽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