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2班
——赵微琪
——20181515
1、 主题及主要观点
《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是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格在1996 年出版的一部著作,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观察世界经济霸权更替的一种新观点。 认为国家也和人一样,有其生命周期,有它的幼年、青年、老年和暮年。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一个国家的地位也会随之发生从兴旺到衰弱的变化,并由此决定着它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它是否处于领先地位,抑或是否为它国所替代。作者研究了1500-1990年近五百年中世界经济霸权的更替现象,从最初14世纪中叶的意大利某个城邦,到欧洲的低地国家如葡萄牙和西班牙,再到法、英、德、美、日;考察了各国从贸易到制造业和金融业的经济活动转变对其经济实力的影响,深刻揭示了世界经济霸权变化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原因。
2、 解决的问题
美国正讨论其世界政治、经济地位之时。些政治学领域的人声称,美国“注定要领导世界”;然而其他比较关注历史的人则认为,美国可能并且却是由于下列方面原因,从领导地位跌落下来;对外政策过度扩张;关注狹隘的地方利益而忽视公共利益的集团加强联合;投资、储蓄、发明创造,以及总体增长速度的放慢;国家关注的重点由工业转向金融业,特别是金融操纵。人们反复的阐明,美国的衰落是相对于别国的经济而言的,不是绝对的衰落。随着新商品和新技术从一国传播到另一国,领先的因家将在某-阶段被别的国家超越,同时这一过程是不可避免的。像人类社会一样,国家的发展可能被意外事故或灾难打断而不能活到老年,也就是说,它的发展可能受到外部力量的阻碍。但不同于人类的是,国家的经济能够有第二次生命。同样的类比于人体的各个器官,国的经济的衰败也是先由各个部门的衰败引发,由此必须系统的去研究各个部门的细微的变化。
三、主要观点
1 世界经济霸权更迭的原因及争论。
他不赞成单内索决定论的简单观点。认为很多内素都金影响经济霸权国家的更迭。他认为,一国在扩张性竞争中获得霸权地位后,就会开始奉行自由主义政策。这种政策支持霸权国家的竞争优势,并使其他国家反对霸权国家的努力不合法。但是,霸权国家也在培养自己的掘墓人,因为要阻止专业技术知识传播给竞争对手变得更加困难,还因为在全球积累最大化时期保持连续的生产,导致了霸权国内工人阶级和骨干的实际收入不断上升。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两个因素先后侵蚀着霸权国家在生产、商业和金融方面的竞争优势。于是,世界体系又回到新的竞争性扩张的漫长阶段,直到另外一个国家设法获得霸权地位。荷兰、英国和美国的经 济霸权衰落都符合这样的规律。’金 德尔伯格认为许多外部和内部因素导致了经济霸权国家的衰落。
2 内部因素
如政府、大公司和个人抵制变革、生产率和创新能力下降等。关于荷兰的衰退,他认为,尽管18世纪末的荷、英和荷、法战争等外部因素确实给子了荷兰致命的打击,但是荷兰内部衰落的迹象长期以来就一直很明显。关于英国的衰落,他认为完全符合国家生命周期理论,其衰落是因为受到伟大的生命力逐渐削落、僵化和对变革抵制这一内在规律的影响。
3 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战争因素战争是影响国家经济兴衰和霸权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冲突是战争的起因,包括宗教信仰、王朝问的争夺、帝国主义和突发事件在内的众多原因中的一个。战争显然对经济增长有影响,很多分析家认为,经济增长也通过各种途径引发战争。战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父杂的,是不可能简单发生的。战争往往引起经济的过度扩张,经济过度扩北往往伴随着投机的狂热。而投机行为的过度狂热往往。
金德尔伯格的内因外因说,面面俱到,有罗列现象之嫌。并且,其中很多所谓的原因其实是衰落的结果。但是:没能再前进一.步发现/资源掠夺0的影响,从而不能解释经济霸权国家更迭过程中另一些国家依然落后、甚至绝对贫困化的。
3、 自我感想
现在, 我们在关注 GDP 总量的同时, 我们更要关注人均水平。 只有人均收入上去了, 一个国家才算是真正富裕了, 这候的经济总量才更可靠、 更翔实。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 即看问题不要只看某一个点或单一指标, 而要考察方方面面, 因为很多时候某个东西表面上看似进步了, 但一平均或和历史时期一比较或和某个退步的数量一抵消, 结果事物整体上往往是没什么变化甚至是倒退了。德尔伯格在处理历史数据和资料方面的最大特点在于强调个别经济事件之间在当时历史和国际背景下的因果关系和它们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以系统地揭示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 而不是逸闻趣事式地着重个别事件或人物的影响, 更没有囿于任何有影响的学说或信仰。就长期经济史而言, 最主要的变量是资源结构、 人口结构、 技术结构。 这里,时间度量单位是"百年"。 因此, 更短期的结构都被忽略了。 在资源结构概念内,经济学家归入了经济活动的全部自然环境因素。 在人口结构概念内, 经济学家归入了经济活动的人力因素。 在技术结构概念内, 经济学家归入了经济活动的全部知识因素。
只要承认演化的"路径依赖性", 我们就难以回避这样一个基本的方法论问题:
如何选择研究视角的长度? 在经济学思想史文献里, 我们看到, 马歇尔引进的"短期"与"长期"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分析视角引发了许多难以解决的经济学解释的逻辑问题。 例如, 根据马歇尔的理论, 就"短期"而言, 某一行业内部的企业生产可以遇到强烈的"外部效应"。而就"长期"而言, 一切外部效应最终都不可能存在。
4、 自我的行动
近年来, 演化理论在经济学主流学派内的长足进展, 为解决马歇尔经济分析的方法论基础问题提供了极有希望的方案。 那就是, 把每一时刻的一般均衡格局看作未来时刻的社会博弈的"传统"的一部分。 此处, "传统"应当如德尔伯格所论, 理解为"一切可能历史的集合"。 也就是说, 传统存在于且只存在于每一社会成员的不断反省着的心智里, 这些反省意味着在已经发生了的历史事件之外, 还存在无没有发生但可能发生的历史。 沿着这样的多元的颇具伯格森风格的历史时间推演开来, 在任一给定的时刻, 基于给定的传统, 社会成员参与新的博弈并对新的均衡格局提出各自的不同阐释, 最后, 这些阐释当中能够被足够多数或具有足够影响力的社会成员接受为"共识"的, 就进入"分享"的历史。 被大众分享的历史不同于一般可能的历史, 它为当下的社会博弈的参与者们提供了从一切可能的均衡格局当中选择一个现实可能的均衡的历史依据。自然科学, 尤其是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进展, 伴随着重要的数学进展。无疑地,数学进展对于西方思想进展是至关重要的。 伯劳维尔不动点定理的发现, 使纳什的博弈均衡存在性定理成为可能, 从而使当代经济分析的全部结论最终获得逻辑自洽性。
长期经济史的研究, 在我看来, 很可能为演化理论的突破性进展提供契机。
目前, 社会演化理论的难题之一, 所谓"群体选择问题", 或者类似地, "文化与生物共生演化问题", 就正等待着这样的突破性进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