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自己这件事,让你很吃力、逞强,还是毫不费力、力所能及,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由于想要获得来自社会各方的认同而做事,后者在做事的同时顺便得到了人们的认同。
今天,我们看到很多成年人无法很好地融入社会,也不知道如何与人达成合作,但是却常常希望自己的表现能够赢得人们的认同,导致很多简单的工作都无法在原本的秩序与节奏中行进。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不足感和不安全感决定着个体的存在目标。”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目标只是为了不断地证明自己,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出你是个极其自卑的人。
人们在社会上立足,你所做的事又需要得到人们的认同,这时候你就需要权衡你在他人面前的表现,是真实的自己,还是为了证明自己而刻意表现出来的样子。
自卑,或是把证明自己当作目标,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困惑呢?
1、目标感太强,强到有时候为了呈现出完美的表现,而不择手段,行为上会过于激进。目标就代表着结果,一个人对结果的在意程度大于过程时,往往就不会得到想要的结果,整个过程会因为受到“完美的结果”的驱使,而遭到严重的破坏。
2、过于自卑,导致人们对自卑太过敏感,以致于走向极度自卑或变得狂妄自大,因为越是自卑,越想通过表现得很自信来掩饰自卑感,所以行为上就会变得自大。换言之,那些极力想要掌控自卑感的人在行为上通常无法与之抗衡。
3、不够专注,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因为你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你要寻求他人的认同,越想得到认同,就越会谨小慎微、杞人忧天。最终导致做每件事时该有的注意力都被你内心想要获得认同的欲望给干扰了,专注力被持续破坏。
4、人们与自卑相处久了,就会形成习惯,会向自己和他人宣告自己就是个内向型的人,当他们给自己贴上“内向”这一标签时,其目的就是为自我否定找了个看似合理的借口,因为内向所以很多需要社交或是面对群体的挑战性工作,他们都无法完成。但实际上内向性格的人又怎么会完全是自卑所致呢?
很多权威人士或是学者拿出大量的时间来做科研或学术工作,他们根本无暇做那些抛头露面的事,怎么能说他们是自卑呢?
而只有真正自卑的人才会想办法去找一些借口来掩饰自卑感。其实想要证明自己自卑,也是一种证明。
那么自卑感是怎么来的呢?
阿德勒在《理解人性》中表示:“每个孩子迟早都会意识到自己无法单枪匹马应对生存中的挑战。这种自卑感是每个孩子努力奋斗的动力和出发点。”
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无法独立生存,而家庭教育正好能为孩子提供生存所需的社会感,也就是说孩子原本就是独立的个体,他是否能够从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中走出来,则取决于教养方式是否为孩子做出了相应的指引。
孩子可以认清自己是需要独立的个体,但同时父母也需要让孩子知道在面对群体时,个体的发展目标可以通过与他人的配合来得到实现。
这意味着父母需要教会孩子如何与人合作,而不是在孩子无法独立完成某件事时,指责孩子行为不够规范或是用语言及表情对孩子进行“嘲讽”,这样孩子既不敢探索自己的天赋、能力,也不敢在父母面前表现真实的自己,久而久之,这个自卑感就被彻底固化了。
孩子需要被开发、探索的潜能是巨大的,父母需要配合孩子完成他们自我开发的目标,尽管他们自己无法准确地表达出来他们的行为最终想要达到怎样的目的。
孩子在儿童时期若是没学会什么叫做合作,那么长大后,他就会变得更加特立独行,不论面对什么样的场合,独处或是在群体中,他都无法与人进行最基本的交流,哪怕只是寒暄。
不是他们不愿意与人交流,而是他们根本就没学过这项技能,他们不知道个体应该如何面对群体,如何与群体中的个体或群体打交道。因为早在儿童时期他们就没有感受到合作的意义。
于是成年后,他们变得极其敏感、脆弱,并且想尽办法去掩饰真实的自己,越掩饰越糟糕,他们实现目标的过程也尤为艰辛,他们不知如何与这个社会和谐相处。
儿童与父母相处的模式,会被复制,逐渐成为他与社会相处的模式。
事实上,社会感是需要提前建立的。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在成年后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对生活及社会缴械投降,那么请协助他一步一步完成他想要达成的目标,让他在自我实现的路上既能学会独立,又能学会合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