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逃避制约和躲避制约

逃避制约和躲避制约

作者: 文昌许珊珊 | 来源:发表于2018-10-07 07:30 被阅读19次

惩罚不等于体罚,应用得当则可以改掉不良行为,促进良好行为的产生。惩罚应用在小孩儿行为上,当不良行为发生时,促进个体尽早将功补过,则是逃脱制约。

刑法的目的在于因为他的存在,人民不敢违纪,这种因法律,校规的存在,学生不敢违纪的行为是躲避制约。当逃避制约让个体产生厌恶刺激后,个体会选择躲避制约。

逃避反应能增加操作学习的速度,比如觉得热就扇扇子,则扇扇子的行为增加。热就是一种厌恶刺激。

躲避制约能增加操作学习的速率。比如,某个声音响起的时候,人们躲则不会被炸死,不躲则会被炸死,因此,下次声音响起时,人们就会选择躲起来。在孩子行为塑造方面,当打第一个铃声时,孩子们要抓紧静下来,否则就要受罚,反之,则受表扬。

关于处罚时间,多久算完?那就是个体必须从事某可欲行为,才能逃掉不喜欢的惩罚,这就是逃脱制约。需要注意,立即处罚最有效。(可是,课上有许多行为没有时间允许立即处罚?难道,初犯可以立即处罚?或者课下补上?不是立即处罚,行为可有效?)

惩罚和逃脱制约都利用了让人不愉快的事,来迫使个体行为,而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惩罚是在消除不良行为时,不良行为因惩罚的出现而消弱,甚至消失。而逃避制约则是期待良好行为的出现,在惩罚过程中,若个体能表现可欲行为,则可出去或终止惩罚。因良好行为出现,则可终止惩罚,这种行为会促进良好行为的发生。

逃避制约的缺点是为了产生良好反应,必须提供使人不愉快的厌恶刺激。而逃脱制约应用于偏差行为,是因为厌恶刺激已经存在,为了促进良好行为的产生而采用。要建立良好行为,必须强迫厌恶刺激。

为了让人们有良好行为,则制定法律,期待人们有良好行为的的产生。即躲避制约。对于学生来说,要了解学校的小学生行为规范。当某一特定信号出现之后必须立即表现特定反应,则可以逃避厌恶刺激。

正用在家庭作业,配合嫌恶刺激,促进良好行为。比如,不写完作业就不能看电视。

应用在分担家事,在小学阶段,要教给孩子善用时间。躲避制约可以应用在平时,而且也应付于非常。当养成行为时,则会展现在任何时候,不用父母刻意监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逃避制约和躲避制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vik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