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逃避制约与躲避制约的因素
一,必须配合惩罚使用。
逃避制约和躲避制约都是建立在厌恶刺激的基础上。惩罚是给予个体負增强物,以阻止不良行为的出现,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及时施以厌恶刺激。逃避制约则是面向正在受惩罚的个体,激发他改过向善的行为,鼓励表现良好行为。一旦表现出良好行为,则立刻把正在进行的厌恶都删除。躲避制约就是因为厌恶刺激的存在,而不敢违规违法。因此,逃避制约和躲避制约都是建立在惩罚的基础上,没有惩罚,躲避制约和逃避制约将不会存在。
二,必须应用于良好行为。为使惩罚具有积极意义,则采用逃避制约和躲避制约。逃避制约和躲避制约必须应用在良好的个体行为表现。
三、必须在客观一致的前提下。比如老师的言行一致,父母个体彼此间的言行一致,同样的惩罚一致。
四、重视时效,不可采用间接增强。
管教孩子目标有二:一是制止做出不当行为,而是鼓励做出良好行为。正是躲避制约的反应。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则立刻执行处罚。否则,就很难建立躲避反应。
躲避制约和逃避制约旨在消除不良行为,而且建立良好行为。
误用在家庭方面:
管教子女必须用坚定而没有命令的语气口吻,不行就是不行,讲一次已经足够,坚定立场,把握原则,才不会乱用。
应用在学校通知,如果因为口头而免遭处罚,则口头行为可能增加,而行为改正则很慢。
应用在兄弟相处,给予儿童自由是必要的,但毫无限制的自由,绝非自由的真谛。正确的方法可以明定玩具谁先拿到就归谁玩儿,可以一直到他不玩为止的游戏规则。
应用在孩子哭泣,可采用消弱原理,一旦可欲行为出现,则立即予以增强。
应用在读书,要避免养成另外一种不好的习惯。
误用在学校:
与其说谎欺骗,不如明确告诉孩子实际感受,以避免引发不良情绪。关注孩子本身,关注情绪背后的原因。
应用在班里处分,应一视同仁,以免情绪失衡。
应用在平时教学,师生要用肯定的眼光或精神上的鼓励,只要能有师生肯定的眼光和精神上的鼓励,都会乐于做出良好行为。老师教育孩子时。应避免加入个人情绪,配合增强使用,以免发生意外。
只要确定规定,孩子不照规矩,必定要实施处分。
当孩子不会时,不责备,不批评,也不给空洞的慰藉,引导孩子读题即可。不良行为应用在消弱策略,令必出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