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梦想
在这里很多人都怀揣着写作梦想,而将梦想实现的最大动力就是兴趣。但说真的,并不是所有人的理想都生根发芽于兴趣。比如我,从小立志要当个作家。但我负责任地告诉你,我真的真的不是出于兴趣。原因是小学时候我的一篇作文被当时的语文老师极度赞扬,我生平第一次被肯定得那么诚恳热烈,我觉得我能从写东西里找到更多自我。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生来内向,小时候不喜欢出门,别人戏称我为“坐家”,我听了竟然不知羞臊地感觉良好,心想作家这个称呼,很有深度,很高大上,很牛掰。正好那时候我也没什么志向,饥不择食,干脆就把“当作家”作为理想了。
开始的时候可以想象,没有兴趣的支持,那种努力是多么的艰辛、苦涩、徒劳无功。那时候我用行动体现了一个成语就是“闭门造车”,我很少出门,大把的时间躲在屋里写呀写。讲句良心话,那时候我二十出头,阅历尚浅,初中都没毕业的我,各方面的客观条件都在否决我,但我还是蒙头固执地去写。那时候真的很无知很蠢哦,可也很感谢那时候的自己,顽强固执,虽然做了很长时间徒劳无功的事情,但在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而且久而久之,慢慢对写作也有了些兴趣。事实证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天才,兴趣确实是能够从无到有培养的。
然后再说说对于写作,是兴趣重要还是目的重要。有些人在我的前一篇文章《许多写文的人注定一生默默无闻》(揍是做广告,怎么啦)里给我评论说“我写文就是出于自身喜好,不在乎得失,出不出名有没有人看我一点都不在乎”。我想说这种心态是非常非常值得肯定的,“在于渔而不在于鱼”确实是种境界,但我又想说,也不用刻意突出只要渔不要鱼啊,既有渔又有鱼不是更好么?你写了东西,抒发了情怀释放了喜好,万一能得到很多人的喜欢,名利双收不是更好么?
急功近利虽然是有点贬义的词,但也是很贴近人本性的词,文人清高是自然,但真的没必要对名利太嗤之以鼻。你跟钱跟名气有仇啊你?兴趣和目的,有时候是能很好的两全的,比如我们敬爱的郭敬明同学就是很好的例子(我揍是爱钱,揍是能挣钱,揍是能花钱,我家一个吊灯几十万,你能把我怎么样?过来打死我啊!),另外还有诸多网文能人。个人觉得,只要不被名利牵着鼻子走带进沟里,只要能够始终如一的保持创作中的自我,你告诉我为什么,为什么,钱不能多多益善?
如果有可能,把理想和生计重叠在一起,有什么毛病吗?
2我也曾经小有所成,写过一本几百万点击的网文,后来又迷失
记得七八年前吧,那时候左写右写也写不出什么玩意儿来,心里堵得慌,去文学网站看看吧,结果点开了新浪原创。我可以清清楚楚的告诉你,那时候的新浪原创排行榜上的热文,全都是小黄&文,什么“我的日本女友”啊,什么“我的美女上司”啊,什么“我的美女房客”啊之类的,特别有热度。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拜读了很多作品,结果发现这些作品里面的内容那是相当露骨,看的时候都必须备好纸巾。当时我特别惊讶,心想新浪原创你牛掰啊,你胆肥啊,这种尺度你也敢发!既然你这么大网站都敢发,我为什么不敢写?
当时具体的考虑是这样的,既然大多数热文都是猎艳情爱之类,我也就蹭蹭热度,再者古语有云“食色性也”,本性中的事,写起来最得心应手啊。
结果确实顺利,一个月的时间,写了一本十八万字的网文。但我可没写得那么露骨,只有几章有点尺度大,写得也很随意,都是心里所想。不过前二三十章确实十分幼稚生涩,本来都想搁笔了,却突然有了一些粉丝,在粉丝鼓励下,终于还是写完了。而且越到后面写得越有感觉,真是得心应手、笔笔生风。
这篇文点击量两百多万,也给我聚集了一定数量的粉丝。本来沾沾自喜呢,突然的一天,新浪原创因为尺度问题被相关部门责令整改,大部分的文章都不能显示了(确有此事不信可以考证)。我的粉丝一下子散了,文章也消失了。其实我早有预料新浪原创会有这一天,但没想到是在我的文刚刚火了之后发生。敢情是一直在等我啊!
事已至此也没办法啊,我把这篇文再放到别的网站,都如同石沉大海。我这才明白,别的网站,都没有新浪原创那种可以把猎艳情爱网文推向繁荣的胸襟和气魄。但它最后倒霉就倒霉在这种胸襟和气魄上。
如今回想,我的那篇文写得还不错吧,至少那时候写的过程中自己完全投入进去了。
那篇文后七八年,我再也没有写出什么东西来,也没有找到那种投入的感觉了。我扪心自问,难道我只有写那种情爱文才能投入进去吗?那我得是多么低俗的一个人啊。
这七八年我一直在探索,我也深知一个作者要想出色,必须要有足够突出的风格,你写的东西,要有足够的特性来支撑读者的记忆和兴趣。我一直处心积虑的各种设计各种试探,全都无功而返。如今我终于明白,风格,是种可遇不可求的东西,是你性格、思想、阅历、见识、癖好的一种综合体现。说到底风格只有一句话,就是“你内心最真实的表达”,只有内心的东西,才会写得投入,只有足够投入,才能展现自我,只有彻底地展现自我,才会结出风格的硕果。
我体会这个道理,用了七八年时间,你是否也像我一样,一条弯路,要走七八年的时间呢?
世上有很多很多道理,道理所有人都听过,也都能听懂,真实的受用在你身上却很难很难。因为道理就像是饭,吃下去容易,关键是要消化,而且是要用大把的时间和真实的经历甚至是惨痛的教训才能慢慢消化溶解。而且道理于人,是要因人而异的,有的人需要很多道理才能平衡自己的内心,比如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什么的,而有的人,一两个简单的道理,便足够滋养一生的了。
所谓那句韩寒老师的“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觉得就是因为吃得太饱撑着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