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
什么是企业基因
-
基因这个词儿用在企业界其实更晚一些,它最早是有完整理论的,翻译过来叫做“创始人的作用”,这个理论在1942年左右就被提出来了。
-
它指的是,任何一个组织在形成过程中,都会受到早期创始人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且这个影响持续的时间还很长。
- 比如,美国建国距今已经200多年了,今天你去到波士顿地区,还是能够感受到当时来自于英国清教徒移民的文化,这几乎很难被其他文化所融合和改变。
-
公司的发展其实也同样,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创始人意识形态所限制的。
-
比如,一家公司一开始的核心成员有十几个人,他们的价值观和做事方法是相同的,那么慢慢吸引进来的人,他们的价值观和做事方法也都类似,也许有一些人不认同这样的价值观和做事方法,但经过几轮迭代,他们也会主动或者被动地被筛选出去了。
-
慢慢地,这样的价值观和做事方法就会被强化和固化,也就形成了这家公司独特的基因。
-
-
基因不是表面上所做的业务,而是内在的价值观和做事逻辑。
-
比如,IBM 一开始做制表机,后来做计算机,再后来干脆直接卖服务,虽然表面上,他的业务变了,但这其实都是在同一个 to B 的基因之下,生长出来的不同能力。 他从一开始,就是做 to B(面对企业)的,他强调销售和服务。to B 是 IBM 骨子里的基因。
-
再比如,微软一开始做 PC,后来又做云计算,它的基因变了吗? 其实没有。微软也一样,直到今天,他在世界各地(除了中国,中国是个特例),做的都是 to B 的业务。他的 Windows、office 等系统,是面向企业用户的,在美国,他会数你的企业有多少张办公桌,一张办公桌收2到400美元,按桌收费。
-
苹果公司,一开始就做的是 to C,他面向个人用户。因此他功能并不一定最多,但他更关注颜值,更关注体验。
-
微软和苹果之间基因的区别,其实从创始人盖茨和乔布斯本人身上就能够看出一二。 盖茨从一开始,就想通过微机挑战 IBM 这个权威,他面向的是企业用户。而乔布斯,他一直强调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他面向的是个人用户。
-
-
企业,是由个人叠加而成,但又不同于个人。每一个组织里的人相互作用时间久了,都会慢慢显现出区别于个人的、独特的群体属性,甚至生命特征。这种体现为稳定的价值观、流程和资源的生命特征,就是企业的基因。
-
@认知
-
所谓“基因”,拆解开来,有三个东西:价值观、流程、资源。
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解答》
-
什么是“价值观”?
-
价值观,就是你心中的那个坚信:什么都会错,这肯定不会错。
-
价值观举例:
-
传统金融觉得:什么科技金融,你们只不过在国家还没有监管到你的前提之下,干了一些非法的勾当而已。你懂什么风险管理,你懂什么信用管理?这就是价值观。
-
科技金融呢?他们觉得:你们这些银行,老朽、腐败、低效率,你那叫什么风险管理?你只不过把200万的房子拿过来抵押,借给人家100万,你有什么风险?你试着在没有抵押的情况下,也能把钱借给人家,再收回来。这,才叫风险管理。这也是价值观。
-
“把产品做好,就可以不看人脸色”,这是很多 to C 互联网公司工程师导向的价值观。
-
在很多 to B 的公司,是销售导向的价值观:客户就是你的亲爹亲妈,对也要伺候,不对也要伺候。
-
-
价值观最大的特性之一,是很难被改变。而且,成功次数越多、时间越长,越难被改变。
-
-
流程
- 真正的转型部门,与成熟流程通常是格格不入的,一生下来,就会受到暴击。
-
比如,集团财务部会问转型部门:你明年预算是多少?转型部门负责人说:哎呀,明天怎么做,我都不知道呢;明年怎么做,我哪儿知道啊?明年的钱,我花到哪里是哪里,您看行不行啊?集团财务部估计一巴掌就拍过去了:你怎么不上天呢?我们每个部门、每个子公司、每个事业部都有自己的预算,你不告诉我你明年打算花多少钱,我怎么给你留呢?
-
可是你想一想,当年创业的时候,你懂什么叫预算吗?创业时,估计你完全不懂什么叫预算。你不知道要花多少钱,也不知道怎么花。不停尝试。直到成熟后,才开始建立预算制度。那你为什么要用预算制度,管理转型呢?因为你在成熟期待久了,就再也受不了“不可预测”。
-
- 真正的转型部门,与成熟流程通常是格格不入的,一生下来,就会受到暴击。
-
资源
- 一个人把A这件事干得非常好,当了副总裁。但是,现在公司转型了,更需要干好 B 这件事的能力。一开始所有人欢欣鼓舞,转着转着,A 突然意识到:啊?原来转型成功,就是以干掉我为代价的啊?他会立刻从转型的推动力,变成转型的阻力。
-
-
基因层面和能力层面之间的差别,到底是什么?
- 先天具备的,叫基因;后天习得的,叫能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会长出双手,是因为你有手的基因;而你会用手来写字、搬砖、锄地,这是后天所习得的能力。但这些能力成立的前提是,你得首先有手的基因,如果你没有,那你想学会写字、搬砖和锄地,就会非常非常困难。
-
达尔文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讲的就是基因层面。
-
而我们经常说的,用进废退,这讲的就是能力层面。
-
如果你想要获得的新能力,在能力层面,那你只要通过学习就可以了。
-
如果你想要获得的新能力,在基因层面,那么就必须通过进化,也就是基因的变异。
-
在转型之前,你一定要先区分问题到底是来自基因层面,还是能力层面。 如果你不做区分,你就会认为,我只要努力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问题来自基因层面,你越努力,内部的阻力就会越大,你就越无法转型。
@观点
-
“基因论”并不是宿命论。
-
基因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但也并不是不能改,只是其难度,远远大于拔牙、减肥,或者练出八块腹肌。
-
我们研究企业的基因,不是为了解释死,而是为了寻求生;不是为了用来安慰为何失败,而是研究如何再次成功。
-
-
在我们讨论企业转型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区分,企业想要获得的新能力,是在基因层面还是能力层面。不同的层面,对应的方法论是完全不同的。基因层面,对应的方法论是转型,而能力层面,对应的方法论是升级。
-
承认问题来自于基因层面,这并不意味着,你就没有办法改变了。改变基因,也是有相应办法的,那就是转型。
@建议
-
关于转型的3个建议。
-
1. 不论哪种基因,只要能把它发扬光大,就足以做得非常成功。
-
千万不要觉得,我一定要拥有三种基因,把三个方面都做到极致,比如又想销售第一,又想产品第一,还想研发第一,这你是做不到的。
-
你不可能三条马路一个人走。
-
任何一个基因,都有他的优势,只要在你边界内把一个做到极致,就足以非常成功。
-
今天市值世界前十的那些大公司,大部分都是单一基因。
-
一个,就足够了。
-
-
2. 当你不得不转型,也就是需要改变基因的时候,你需要有很大包容性。
-
当一个企业不得不转型的时候,通常是他所在的行业开始下行了。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的转型策略,通常不是你自己母体的转型,而是需要“生儿育女”。在每次生儿育女的过程中,基因就有机会发生突变。
-
硅谷的成功,来自于他对叛逆的宽容,以及对失败的宽容。
-
转型的时候也同样,你得允许你的“儿女”做事方式跟你不一样。这样你才有可能转型成功。
-
-
3. 如果你在某个基因上真的有缺陷,那你要懂得横向合作。
-
比如你的服务就是做不好,那你可以去和服务做得很好的企业,比如 IBM 合作。
-
合作共赢,这也是弥补自己基因缺陷的好办法。
-
-
@案例
-
美国癌症检测公司 Grail选择云计算供应商的案例
-
美国有一家做早期癌症检测的公司 Grail,它的测序量和计算量都排在世界前几,当时 google 和亚马逊都想做它的云计算生意。
-
这家公司的创始团队都是从google出来的,但是他的云计算服务并没有选择 google,而是选择了亚马逊。
-
为什么?
-
因为企业的云计算业务,服务非常重要。
-
在 google,如果你想要派20个全职工程师,专门去为企业做支持服务,几乎没有工程师愿意去。
-
因为 google 的基因是 to C 的,google 的工程师会觉得,服务企业对我的职业发展没有任何好处,你要是一定让我去服务企业,那我就换项目。
-
但是亚马逊不同,它有着 to B 的基因,所以他派出一个20个全职工程师团队专门做服务,就非常容易。
-
这种差别来自于基因层面。
-
-
海尔转型的案例
-
海尔是一家年收入2000亿的商业帝国,全球第一白色家电品牌。
-
如果时代发展,家电行业巨变,大家不再需要冰箱和洗衣机,1000亿收入就面临巨大风险。那个时候,你到哪里去找1000亿收入来补呢?
-
如果我们找的是1个亿收入的商业机会,可能满地都是。而能让一家公司获得1000亿收入的商业机会,一个时代也没几个。
-
所以,海尔采取了“生儿育女”式的转型方法,把机构分成平台、小微、创客三层。
-
海尔是平台,生下的2000多个儿女是小微,员工是创客。给儿女们资源、资金的支持,你们去发展吧。谁能从市场上拿到投资,表示你们成年了。
-
这2000多个小微,可能生生死死,最后活下来的,就能延续海尔的辉煌。
-
在“生儿育女”的转型当中,你要注意的是,需要给你的“儿女们”足够的自由。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