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729312/aa0e20428d2f2ffc.jpg)
【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章旨】:本章是孔子教导他的弟子子路。子路素性好强,往往遇著不知之事,偏说知道,是故孔子告诫他不要强称多智。要获得进步,须先不自欺。
【注释】: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学生。子路小孔子九岁,性好勇,常侮辱孔子,孔子总以礼待之,后被感化,拜孔子为师,终身敬服。好勇的人,往往自以为是,故孔子直呼其名,直接训导。诲,教导。女,同“汝”。
【语译】:
(一)孔子说:“由啊,我教你的你能知道吗,自己要是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样才是真知了。”
(二)孔子说:“由啊,让我教你知之之道吧!自己要是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样才是真知了。”
【释义】:
前面我们《论语》的章节学习中分享到,学习论语若能把每章都悟到至深处,则章章可以通达圣贤证悟圆满的心性处,自性处。圣人是觉悟者,证悟者,而经典是从他们自性清静的法海中流淌出来,自然每句话都能链接到圣人的心性。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修为与境界。我们自己的境界越高,能领悟的越深。而自己的境界、修为越低,同一句话能领悟的就越浅。自知自身修为浅薄,故不敢轻易用自我之知见去解读论语,而是博览古往今来的多位大德老师的注解,广为参考、对比、提炼,并形成属于自己的领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以史为鉴,以经为则,以戒为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我们可以遵循的学习经典的态度。
而今天我们所学的这一章,古往今来也有多种注解,按照由浅入深的秩序整理出一些比较能共鸣的解释,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解释来自于朱熹的注解,朱子解释说,“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子告之曰:我教女以知之之道乎!但所知者则以为知,所不知者则以为不知。如此则虽或不能尽知,而无自欺之蔽,亦不害其为知矣。况由此而求之,又有可知之理乎?”朱子的分析也非常有道理,圣人教学必定是因材施教,子路的个性是好勇,他很勇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可以在危险中不畏牺牲。他有义气,很果决,这是他的优点,但同时也有毛病,他很冲动、很好强,过于自信,所以有的时候强不知以为知,他不服输,所以孔子教导他,要戒除强不知以为知的毛病,“我教你知之之道”。我们如何获得真知,如何做君子,做圣人?方法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自己知道的,就承认这是我知道的,不知道的也坦然地承认,这是我不知道的,不要不好意思、不要争强好胜。争强好胜的心,本身就是障碍我们自性的,所以圣人教诫弟子,要戒除这种心态,做一个诚实的人,同时也要谦虚,放下虚荣心,虚荣是学业很大的障碍。
人如果虚荣,肯定就会强不知以为知,一知半解就冒充自己全知了或者真的认为自己全知了,很厉害了,还到处好为人师,那是什么?自欺欺人,自己的德行学问不能长进,把自己封闭在了那个境界上,再不能提升。这样去欺骗人,只能欺骗比自己差的人,比自己愚蠢的人,比自己境界低的人。比自己水平高的,德行学问好的,怎么能够欺骗他?他一眼就把我们看穿了。我们这么好面子、好虚荣,强不知以为知,他只是淡然一笑,也不会揭穿我们,为什么?给我们留面子,我们好面子,所以没必要把面子给撕破。但是他会不会再教我们?不会,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好学的心,没有诚敬的心。古德说,“一份诚敬得一份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没有诚敬的心,我们把所学的,只是来为自己装饰装饰,甚至自己不足之处,还要去掩饰,这哪能进步?而且自己所知的也都是虚浮,不是实学。所以孔子教诫子路。教诫得非常中肯,因为不仅子路有这种毛病,很多人都有。我们读《论语》这一条,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
果然能够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诚敬好学,绝不容虚浮之气生起来,彻底断除虚荣之心。那么这里讲“如此则虽或不能尽知,而无自欺之蔽”,我们虽然不能够尽知,不是全知全能,但既然我们有所知,当然必定有所不知,这很正常,没有什么觉得不好意思的,所以我们才要不断地学习、要求知。《论语》八佾第三第15章讲,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进入太庙,每遇到一件事都细细地询问。有人说:“谁说鄹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仪呀?他进到太庙里,每件事都要问人。”孔子听到这话,说:“这正是礼嘛。”这里既体现了孔子对礼的真正的诚敬谨慎,也体现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逊好学的态度。不能怕别人说自己不懂礼还要问,就假装知道,不问了。我们有时候真的会为了这个面子,虚荣,不知道也不去问,就怕被别人笑,怎么你连这个都不知道呀。那这个就是自欺欺人了。所以我们要进步快,就绝不自欺。不自欺就没有障蔽,蔽就是障碍,把自性覆盖住,让自性的性德透不出来。我们能不自欺,自然就不会欺人,我们所知的,就越来越踏实。然后我们在所知的基础上,继续求新知,这对自己的学问,只有益处,没有害处。
我们在已知的基础上,去继续探寻新知,才能不断更新自己。所以朱子提醒我们,要诚意而不自欺。
此外,关于诲女知之乎,还有几种解释,一种是我(孔子)教你(子路)的,你都知道了吗。还有一种是,诲,女知之乎。教诲别人,你知道应该怎么教吗。无论哪种都解释得通,皆要去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谦虚诚敬的态度对待所学,所教。坚决远离为面子、虚荣而故意隐瞒,自欺欺人或自以为是。
第二种解释直接契入道心、本体上去讲。《论语》总共有492章,看似一章章相互独立,似乎没有特别的联系,也看不到什么理论体系,而且还经常学一句忘一句,有些人通背了,过一段时间不复习,又忘了,感觉没学过一样,很没成就感。但我们若能真的深度研读,体悟,体证,你会发现,句句都有关联,这个关联就是句句都在描述我们的本性,这个本性,孔子用“仁”、用“思无邪”、用“忠恕”来表达。孟子用“放心”来表达。曾子在《大学》中用“明德”、“至善”来表达。子思在《中庸》中用“性”、“中”、“诚”来表达。也就是每句论语都通向我们至善的本性处。我们纯净无染光明的明德处。所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可以悟到这个根本处。
如藕益大师在《论语点睛》中对这段话的注解就是直指自性处,“诲女知之乎”,即诲子路求真知之道,真知的知,即是阳明先生说的“知是心之本体”的知。诲子路本自具足的心之本体。怎么能达到心之本体,就是每个当下都“与一切法,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这便是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更深刻的充满禅意的理解。
藕益大师说“子路向能知所知上用心,意谓无所不知,方名为知,不是强不知以为知也,此则向外驰求,全昧知体。故今直向本体点示,要认得自己真知之体,更无二知。此与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之旨参看,方见圣人之道脉之妙。若舍此而别求知,不异丙丁童子求火,亦似骑牛觅牛矣。”前半句话“子路向能知所知上用心,意谓无所不知,方名为知,不是强不知以为知也,此则向外驰求,全昧知体。”是讲子路在能知所知上用心,能知是能知道的人是谁,如子路。所知是,外面一切的人事物,圣贤道德学问,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仪廉耻,天文、地理、历史、科学等等。全在能知、所知上用心。不停的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攀缘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产生六识,再加上第七识末那识把这一切所知执着为我,并储存到第八识阿赖耶识。于是构成了我们“知”的过程。
这个知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向外去求知,以为知道很多,最后就能达到无所不知,即“意谓无所不知,方名为知”。不单是子路,很多人也都这样认为,知就是永无止境的向外求知,直至无所不知。包括宋朝的程朱,二程(程灏、程颐)和朱熹,他们也是这样讲的。他们认为“穷理尽性”,穷理是什么?真正知道一切万物万事之理。所以他们求无所不知。这种求知的方法,能不能得到无所不知?不能。因为为学日益,学海无涯,以有涯追无涯,殆矣。所以阳明先生格竹子七天,差点命都没了,感慨道连个竹子的理都快把自己格死了,那要是向外穷尽天下之理,怎么可能有尽头。这个向外求知的方向一定是错的。所以阳明先生转变方向,开始向内求,在心性上下功夫,最终龙场悟道,证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若我们一直向外去学道理、学知识、不停的学、学到终老也不能见真正的知,即藕益大师说的“此则向外驰求,全昧知体”。整日驰求世间的这些知见,并执著坚固,反而把真正的知之本体给覆盖了。就像有些特别博学的人但却很固执,一根筋,很难与人沟通。虽然事理的部分已经知道很多很多,超越一般人的储备,但是依旧不是真知。真知者是觉悟圆满,清静慈悲的。如圣人一样,无有任何执著,对不同的人和事都能恰当的应对。但他们在外在事物的理的层面也不可能预先都知道。如孔子的“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也肯定不知道现在这个世界的科技知识。圣人的真知是恢复了其如明镜般的能照见一切的心之本体。然后只要事物境界出现在圣人的世界,他们就能立即照见,了知。所以,核心是这个心之本体。而不是外在的人事物常识、知识、道理。所以明白我们要去求的这个真知是如明镜般能照一切的知的本体,非常重要。这边引用传习录中相关的一段讨论来加深我们的理解。
(陆澄)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陆澄问:“圣人能够随机应变以至于无穷,难道不是因为预先都研究过吗?”圣人相比我们凡夫真的是好像无所不知,这些是他们提前都研究过,提前都先全部学习过了,能知所知一切了,所以遇到事情,正好能应变吗?
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却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周公制礼乐以示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先生说:“怎么可能预先研究那么多事呢?圣人的心就如同一面明亮的镜子。正是因为镜子明亮,一旦有东西出现在镜子前面就能有所感应,没有东西能够不被照到。镜子过去所照的东西不会滞留在镜子里,未曾照过的东西也不可能事先就存留在镜子里,这是后世儒者的说法,与圣人的学问相悖甚远。周公制礼作乐、教化世人,这是任何一个圣人都能够做到的事。尧和舜为何不如此做,却非要等周公来做呢?孔子删述《六经》流传万世,也是圣人都能做的,周公为何不先做,非要等孔子来做?这是因为圣人只是在特定的时机,才会应对特定的事情。因此,做学问的人只要担心镜子是否明亮,不需要考虑事物出现在镜子前面时能否照见。探究时事的变化,也就像是拿镜子来照。然而,为学之人必须先下功夫,使得自己的心如明镜。为学之人只要担心自己的心不能明亮,而不必担心时事之变化无法穷尽。”
所以我们首先一定要清晰求知的方向,这个太为重要,方向错误,努力白费。求知的方向只有一个:明心见性。见自这个明镜般的知之本体。不是其他。不需要追求世间什么学问你都知道,做企业、搞政治、百工千行,各种技艺。甚至外面的人事物暂时啥也不知道都无需自卑。但需始终保持心如明镜,那么你一出去应事,任何新的事物,知识,只要稍微花一点时间就能马上学会,并恰如其分的应用。而若你不管当下是否需要,拼命妄求知识,不求心,就如天天往电脑里存一堆不用的信息,程序,甚至还有很多病毒程序,而不关注电脑的运行效率。结果电脑运行太卡,甚至死机。所以,当我们明白,求知求的是这个“心之本体”能照一切的知。那么怎么求就容易理解了。就是藕益大师讲的“此与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之旨参看,方见圣人之道脉之妙。”
什么是知见立知,“知见”的知是第一知,第一念,这个“知之本体”的明镜上照见了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你的第一知,这个东西包含“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一切,比如一个人、一件物品、一个声音,你闻到的香味或臭味,你尝到的味道,以及你听到了一个道理等等,你只要如实的知道是什么,是怎样的,知道多少就是多少,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无论对什么法都是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只是照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如实如是即可。而“立知”的知是在第一念,第一知上面再产生一个知。比如你作为老师被学生问到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居然不知道,这是第一知,而此刻你马上产生了第二知,就是羞愧,不好意思,怕学生和别人知道你不知道,然后显得自己很没水平。于是甚至再产生第三个知,你要掩饰一下,就转移话题,或者答非所问,或者故弄玄虚,掩饰过去。这就是知见上再立个知。后面立的知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了。这个妄想分别执著一出来,就把这个明镜的知之本体给覆盖了。而要让这个本体显现,就是守住知见无见即可。永远只是保持第一个知,能知当下,如《金刚经》上佛的开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只是第一念的知,觉知,了知,了了分明的知一切,又不起念,不着相。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句话引用自《大佛顶首楞严经》。本来自性遍照一切处,本自清静,本自具足,本不动摇,能生万法。而由于“知见立知”,妄想执著覆盖而不能证得,反成无明本,造业轮回不已。若去妄想执著分别,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涅槃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灭度。灭是灭烦恼,度是度脱苦海到圣人的彼岸。这个彼岸就是“知见无见”的状态,无念、无住、无相的状态。此乃真知。人人皆可证得,只需放下一切自我的知见、分别、念头,返回念头生起之前的自性寂静处。平时修炼即可应用孔子给我们的口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向外驰求,念念守中,念念返闻闻自性,念念觉照当下,念念“于一切法,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久久练至纯熟,即可见此真知。
学修思考:
(1)“诲女知之乎”,如何“求知”,求的“知”是什么“知”或如何是“真知之道”,试论之?
(2)请用您自己的语言描述您所理解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奥义。
妙行:2020.10.2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