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了解中国体制和中国经济的通俗读物,我很推荐大家都来看看。虽然内容本身并无太多新意,但每个议题都写得简明清晰,多个议题的内在联系也讲得透彻,而且内容和材料都非常新。
这可以说是理解我们这个国度的入门书籍,熟悉这个主题的读者应该也能在字里行间读出更多深意。所以好多专家都进行了很有深度的分析,我看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但是不够接地气。当然,他们可能也不好说得太白。
因为做了公务员也已经十年了,而且在农村工作了七年,看过很多相关事情,也做过很多相关工作,总结了一些相关经验,也有过一些相关教训,所以我自己一直想要写一篇更靠近基层的书评,但是又怕太敏感了。
直到去年,我抽时间看了《县委大院》这部电视剧后,我觉得两者可以结合起来了。因为我可以举里面的例子,反正不是我说,我也是在分析电视剧嘛。这样我才可以深入、大胆地分析,所以才有了这篇书评。
我们就从电视剧的关键词——“环保”说起。环保工作要怎么做呢?可以用兰小欢教授在梳理说的四个字——条块结合。这也是中国体制的运行基础,“条”比较容易理解,就是从中央、省、市、县、镇、村这样六级组织下来,层层把任务分解下来。
“块”则就是同一层级的相关政府部门合作,环保工作在电视剧里就包括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局、农村农业局、水务局等等主力部门,还包括财政局、公安局、信访局甚至妇联等等辅助部门。
兰教授说:“在任何体制下,权力运作都受到两种约束:做事的能力及做事的意愿。前者取决于掌握的资源,后者取决于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条”上面的权力运作会顺畅一点,反正从中央的书记到村里的书记,是找得到具体负责人的。
而“块”上面的则麻烦一些,例如说有做事能力的部门他不想做事,想要做事意愿的部门他可能开展不了工作。一般情况就是由一个上级领导统筹一下,成立一个环保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指定一个部门为牵头部门,就是负责主要工作。
在这里就是生态环境局了,其他部门负责配合。如果牵头部门沟通不了,各个部门都推诿扯皮,那么就由上级领导出面来给大家协调。所以工作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去,这样的话,责任才能真正得到确定。
我们来看电视剧是怎样的的,“条”的体现就是省的环保督导组到下级检查,先是到市里,再到县里,具体可能是到镇村。他们在县里的企业检查没问题,但是突击村里的法兰厂却发现还是没有环保设备,上次要整改的不到位。
这样板子就一级级打下来,县长去市里做检讨,镇村干部虽然没有说怎样处罚,但是负责相关工作的同志肯定是停职检查、通报批评之类是少不了,出了问题就要有负责人。这样大家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到位。
而县长之所以去检讨,就是他是环保工作的第一负责人,所以他要把“块”这些部门协调起来,让事情不再发生。例如让生态环保局写汇报、让市场监督局加强监督、让财政局拿出钱来、让信访局收集好群众反映的情况。
信访局,是一个好像很敏感又若有似无的政府部门。电视剧的开头就是法兰的工人停工了要到市里上访。“上访”两个字你打起来好像都会被屏蔽,所以你说敏感不敏感。但是实际上信访局却没有什么实权,它的功能就是把群众反映的各种情况反馈到其他政府部门。
它像是我们现在流行的中台,把前台的信息根本不同性质分配到后台处理,再把后台处理情况反馈给前台。例如说工人反映停工经济困难的,转给民政部门;群众认为工程队乱拆迁的,转给住建部门;有人反映县委老书记的房子为什么不用拆的,转给监督部门。
这样群众就跟政府联系起来了,这是“块”联系。还可以是“条”的联系,就是他们也可以到自己所属的镇村反映情况,这叫“属地管理”。而上面大家通过信访局所反映的三个问题,也是实行环保政策必须面对的问题。
工人生活要给想找出路,拆迁的标准和范围要解释清楚,工作过程中的“特权主义”这样的硬骨头更要啃下来。而做那么多,既是为了环保,也是为了发展经济。所以就更能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拆迁完成了,土地腾出来了,就可以招商引资了,具体到《县委大院》就是可以完成“滨海新城”的项目了,这也是《置身事内》这本书提到最多的“土地财政”。所谓“土地财政”,不仅包括巨额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还包括与土地使用和开发有关的各种税收收入……
“当然地方政府本来也不是靠卖地赚钱,它真正要的是土地开发之后吸引来的工商业经济活动。”所以光明县有了具备商业价值的土地,就可以发展房地产,最好是商居两宜的。这样就可以带动商业发展也可以带来人气,这样就有一个县城的内循环。
县城发展好了,附近乡镇的年轻人可以到县里打工,支持县里的发展;还可以在县里定居买房,形成了繁荣的氛围。而县城也可以通过溢出带动乡镇发展,这就是一个县城和乡镇的外循环。具有前途的县城都是这样两个循环的共同运转。
所以我们结合《置身事内》和《县委大院》就看到这样一个工作机制:县政府与上级政府做好沟通、对接好政策,向下级政府做好管理、压实责任,再把任务分解给县里的各个部门,加上联系企业和群众,最后共同落实好各项工作、推动经济发展。这就是中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