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
昨天我立下了一个flag,每天看书2小时,其中一个小时阅读自我成长类的书籍。
为什么是成长类?
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从2月份开始日更,到今天快4个月了,除了在简书上面留下了十几万字,写作水平一直没有提高。
昨天写复盘和下半年的计划,我竟然写不出来,不是没有,而是害怕自己不能完成。
1
今天最大的改变,阅读量比起往年增加了不少,以前每个月一本书的量,现在可以3本甚至4本。
但是看了这么多书,却没有带给我改变,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但是我却只能看见泥土,不知道这个泥土是否能够变成黄金。
这个就像为什么懂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知道道理是一回事,实践道理却是另一回事,只有知道并且做到了,道理才能够指导生活,否则那只是一堆文字,一堆他人的成果。
为什么要看书,看书是为了学习知识,通过这些知识让自己变得更好。
看了成甲的《好好学习》之后,发现我只是在接收信息,而不是在接收知识。
信息和知识有什么区别,在我看来都是一样的东西,以前我不理解,现在有点理解了。
书里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
“知乎”上的文章,如果你不去阅读,它就只是一些数据;而当你阅读了内容之后,它就成了信息;但只有你知道了如何改变你的行动,信息才变成了你的知识。
这段话把数据、信息和知识很生动形象地刻画在了我的脑海里,让我知道了以前我看书只是获取了信息,根本没有成为自己的知识,所以看了一些书,却依然认为没有收获。
2
为了将看到的信息变成自己能用的知识,给自己立了一个任务,每天阅读完成后完成1000字的输出,输入就是为了输出。
其实在看书的时候,人会有很多感悟,但是如果没有及时记录下来,根据以往曲线,这些信息很容易被人遗忘。
而我们输入是为了更好的输出,输出是为了帮助更好地理解,更好地理解才能联系自己的实际,将书里的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实践所得,去验证书中的方法,将信息变成知识。
3
脱不花为这本书写了序,她借用了史铁生的一句话:“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大于人与猪的差别。”
刚看这句话的时候,很奇怪,史铁生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人和猪之间不管样貌还是思想差了不止十万八千里。
但是后面知道,其实她说的是人的认知。
就像井底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大小的天空,而自由飞翔的小鸟,看到了的却整个辽阔的天空。
站在山底,只能看到房檐,但是站在山顶,却能俯瞰脚底。
这是不一样的认识,就像穷人无法理解富人思想,而富人也无法认同穷人思想一样。
认知的不同才是造成人和人在以后的发展中拉开差距的原因。
有人在相同的起跑线,却有不一样的人生;有人及时前半生落后于人,却能用后半生超越别人。
4
这本成甲的《好好学习》讲的知识管理,他本身也是知识管理的实践着,用了6年实践去实践一些书中理论,并且得到了验证,所以受人之邀出版了这本书。
这本书前前后后写了3年,经历了初稿推翻重来,不断更新书中的知识,力求让读者读后收益。
书中他说道,知识分为三个维度;
数据管理的维度、信息管理的维度和底层管理的维度。
而我现在还处于数据管理的维度,希望自己能够用3年或者5年的时间,做到底层管理的维度。
正如这本书书所说,学习是为了解释问题、解决问题还是预测问题,我想答案不言而喻。
每天进行输出,每天进行思考,每天获得一定进步,做到知识的“叠加放大”效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