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①;父没,观其行②。三年无改于父之道③,可谓孝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①,斯为美②。小大由之③,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①。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②,亦可宗也③。”
1.10 子禽,姓陈名亢,一说孔子第一,一说子贡弟子。
这是孔子弟子之间或是孔子弟子与再传弟子之间关于孔子德行的对话。孔子的“五德”温良恭俭让是一个君子的修行榜样。就是说像孔子这样修养的人,到一个国家都不用自己去打听情况,他的高尚品行,自然有仰慕的人来向他汇报,就算他自己去了解,也和一般的人不同,会所在国领导和群众的尊重,是一种荣幸。
这还是说一个人的人品是一种精神力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与孔子说的“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都是德性的力量。
天天读读,时刻提醒自己珍惜时间,加强个人修养吧。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①;父没,观其行②。三年无改于父之道③,可谓孝矣。”
这节具体强调“父纲”,孝悌等级之本。就是要遵守父亲的原则和期望。过去所谓封建理礼教就是一个原则,而今,父已经很难承担起这个责任了。一是社会已经是个多元化等级了,家庭等级已经退到社会等级之后。二是社会观念的发展,父亲这个角色已经难以担当起一个人终身的精神指导。现代社会肯强调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法律和道德作为行为底线。
但是如果你遵循父辈的精神,一直很听他们的话和教导,那肯定是个懂孝道的人,也不会太坏。一般父母都是望子成才的。听话乖巧的孩子可能没大成绩,但是做个普通人很够格,而那种不听父母话的,大部分吃亏走弯路,因为不受约束,甚至走上歪道。只有极少数异类成为杰出人才。
所以我还是主张孩子还是要乖巧一点,听父母和师长话的孩子,更安全一点,更符合社会需求。宁愿多几个普通人,而不要多几个逆反社会的人。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①,斯为美②。小大由之③,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节说的是”礼”与”和” 之间的关系。礼是法则,但是法则使用中还是要有一定的经过度,不能人死理。但是也不能为了和谐而当和事佬,没有原则。没有原则,那就没有和谐了,所以就是礼与和之间有个辩证的度。中庸之道可能就是它的度。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①。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②,亦可宗也③。”
朱熹很清晰地解释了这句话:“言约信而合其宜,则言必可践矣。致恭而中其节,则能远耻辱矣。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可以宗而主之矣。”
做人要诚信,但是不能轻诺,一是没有原则的事,或是违法的事不能答应。二是你能力做不到的不能答应。所谓“凡轻诺者必寡信”,随便答应的人肯定保障不了守信。
所以在生活中,不能随便答应别人,答应前先想想自己有能力做到否?做不到的,要有说NO的勇气和智慧。
学习过程总是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中。只要坚持就好。
我的“三上”时间主要是上下班路上,开车各要1个小时,时间不少,可以规律地利用起来阅读国学基础经典。
方法是: 早上早点起来提前阅读要听的内容,然后在开车路上单独听,默讼。到办公室后以此段内容日更。晚上开车回家路上复习。以章节或是整本完成后快速复习。基本上对一本书就有基本掌握,如若想深研某书,可做专题研究。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三上三下”时间,也就是零碎时间应用。
过去我路上随便找点历史听听,现在想想可以规范利用,系统利用。
最近在背《论语》,那下一本可以是《道德经》 《孟子》《诗经》《史记》等等。经典断句可以背诵。
今天把“学而篇”反复听了几篇,所以觉得进度可以快点,坚持下去,还是可以背诵读不少经典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