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别用你的质疑,掩饰你的做不到

别用你的质疑,掩饰你的做不到

作者: 第五公子 | 来源:发表于2023-09-10 10:14 被阅读0次

    《历史因果录》

    梁彦光,北周至隋朝官员。

    梁彦光少年聪慧,天赋卓绝。他的父亲常对亲朋好友们说:“这孩子很有风骨,将会使我的家族兴盛起来。”

    梁彦光七岁时父亲染上重病,医生说吃五石散可以治好,但是当时到处都找不到五石散中的紫石英。梁彦光忧虑憔悴,不知所措。

    忽然之间在园中看到一件东西,梁彦光不认识,觉得奇怪就拿回了家,谁知原来这就是紫石英。亲属们都非常诧异,认为这就是孝行所感。

    隋朝开国后,梁彦光曾出任岐州刺史和相州刺史。曾经有一个叫焦通的人,喜欢酗酒,又不好好侍奉双亲,被堂兄弟告上公堂。

    梁彦光并没有问罪,而是把焦通带到州里的学校,让他到孔庙去观看一幅画。这幅画讲的是西汉孝子韩伯瑜的故事。

    韩伯瑜因为母亲打他时一点也不痛,觉得母亲已年迈毫无气力,从而对着母亲悲伤哭泣。焦通看完之后悲伤惭愧、无地自容。

    从此焦通发心改正错误,行为规范,最终成为一方善士。而当地的百姓也心悦诚服,再无争讼行为。

    梁彦光最终在任上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冀、定、瀛、青四州刺史。长子梁文谦继承官爵,历任上、饶两州刺史,号称天下第一。

    小儿子梁文让,封阳城县公,后任鹰扬郎将。梁彦光家自高祖、曾祖、祖父、到梁彦光父子,连续担任各州刺史,号称“刺史世家。”

    顺便说一句。

    梁彦光心忧父病,孝感天地偶得紫石英;韩伯瑜受母杖责,不但毫无怨言反而为母亲年迈而悲泣;甚至焦通只是观一幅画像就改过自新,终成一方善人。

    试问古人的孝心、诚敬、悟性,乃至知错就改的勇猛精进,哪一项不让我们汗颜?

    有意思的是,今天无论是媒体还是个人,却屡屡怀疑这些孝道故事的真实性、合理性甚至必要性。

    他们自己做不到也不想提倡效仿,所以干脆直接从源头上质疑,这种质疑的好处是——你看古人的故事都不合理,所以今天我们做不到或不去做,自然也合情合理!

    末学近日恰好看到一则净宗祖庭、庐山东林寺大安法师关于孝道故事的问答,今恭录如下,希望对当代社会有所启迪。

    问:现在弘扬《弟子规》的朋友们也经常宣扬《二十四孝》。可是我听说里面有个郭巨为了孝养母亲,却要活埋自己的亲生儿子,难道这也算孝道吗?

    大安法师:“《孝经》是我国传统社会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著作。中国的古圣先贤都强调以孝治天下,一部《孝经》只有一千七百九十九个字,在儒家十三经中属文字最短的一部经。

    但是这部经却有五百多家的注解,其中有几位皇帝如唐玄宗亲自为《孝经》作注解。孝通神明,天之经,地之义。

    尧舜之道,孝悌而已。《二十四孝》是元代出现的,用故事的形式,配合《孝经》来传播孝道文化,这部《二十四孝》成为国人传统启蒙教育书。家家有《孝经》,每个小孩子都读过《二十四孝》,并有图说,雅俗共赏。”

    “二十四孝中,有‘郭巨埋儿’的故事。郭巨事奉母亲至孝,有一年遇上饥荒,家里粮食不够,不能养活全家,在母亲与儿子之间,郭巨选择让他的母亲活下去。

    这是一个二难选择:如果有粮食,不存在这个问题;而粮食只够供一人时,对郭巨这个选择的价值评判,要放在当时的背景作阐释。”

    “放在当时的背景上看,第一,对父母的孝是至高无上的,甚至在法律上不孝都要判极刑的,而且整个社会认为孝道就是人最崇高的一种道德。

    那么我们设身处地想,郭巨是个孝子,在面临着儿子和母亲只能养活一个人的情况下,他选择母亲,是可以理解的。其次在传统社会,并不是人人价值平等的观念。

    在传统社会有一个观念:妻子和小孩可以归属于自己,所以家长有权处理妻子和小孩。彼时郭巨就想到小孩是归属自己的,他一定是牺牲自己的东西来保全他的母亲。

    于是郭巨选择埋子——放弃他的儿子,便是他纯孝心自然而然的一种选择。正因为他纯孝之心——孝感神明——当他一挖坑的时候,竟然挖到一坛金子,这样他的儿子也不需要活埋了,母亲和儿子都能保全,皆大欢喜。

    这可不是一件很美丽的孝道文化的个案吗?我们为什么要以现代的价值观念来加以反对呀?”

    ……

    不同的时代,确有不同的至孝故事,但不变的却是中华孝道的精神。我们并非要机械效仿古人的行为,可是当我们质疑古人的同时,今天我们该尽的孝道就做到了吗?

    (史料选自《北史·循吏·梁彦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别用你的质疑,掩饰你的做不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vls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