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慧殡葬
经历亲人离世,怎样才能走出悲伤?

经历亲人离世,怎样才能走出悲伤?

作者: 慧殡葬 | 来源:发表于2019-10-21 13:45 被阅读0次

    想想几年前,那些让我们哭泣的事还大多是失恋、工作受挫、自我怀疑。我常常劝慰自己,生死之外,别无大事。可现在已近而立之年,值得悲恸的事情渐渐变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沉重。

    因为我们越来越多的触及一个终极话题——死亡

    那些意外去世,或者得了不治之症的同龄人越来越多,这些悲剧可能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虽然意识到原来死亡就离我们这么近,然而,当我们还没准备好接受这样的课题时,我们却可能要突然地面对它,有时甚至是身边至亲的人的离去。

    在孩提时代,我们可能就接触过死亡这个字眼,可能也目睹过亲人病重、过世直到葬礼。但懵懂的我们可能还不清楚什么是生死,什么是永远的别离。

    可是现在,我们也成为了历经人世磨难的成年人,有时也会悲观绝望到认为死去才是解脱,但对于那些我们爱的人的离世,却真的难说再见。

    我从小跟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生活上有姥姥照顾,为人处事方面受到了姥爷的影响,长大成人后,虽然跟他们交流和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但他们始终是我最亲近的家人。

    纵然我知道他们不太可能陪我走过一生,但得知他们离世时的消息还是让我崩溃了很久,姥姥是先走的,之后我大概有半年多的时间想起她仍然会止不住的落泪;而后姥爷过世,仍然是悲恸万分,可是经过一年多的成长,我不再是那个恸哭不停、六神无主的小姑娘了,面对亲人的离去,我曾在自己的经历中成长。

    周国平说: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没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儿。他走入这个世界的门户,他走出这个世界的屏障,都随之坍塌了。

    无论你曾经历的是不是父母离世,但只要是最亲近的人离开,总是会感到有些珍贵的东西在坍塌。可是,我们总要重建我们的生活,我们总是需要一些办法让我们更快地走出伤痛,重新上路。

    接纳现实

    在经历亲人离世这样的打击之后,我们会出现一些应激的反应。

    情感方面会感到悲哀、焦虑、孤独、无助、惊吓、愧疚与自责等;生理上也会出现疲乏不振、叹息、失眠、坐立不安、哭泣、食欲障碍、胸闷甚至窒息等症状;而在认知方面,则会有不相信、困惑、沉浸于对亡者的思念等思维。

    伴随着这样的身心反应,很多人会出现回避和否认现实的防御机制。比如尽量不去回忆与逝者的共同经历,或者逃避能引起回忆的情境;而有些人即便已经目睹亲人离开,仍然不愿在内心相信这一事实。

    常见的内心想法是,“你怎么能现在就离我而去?”、“你快回来”、“你赶紧醒过来”,诸如此类的想法和言语表达,都是不愿承认亲人已故这一事实的表现,因为,唯有这样,才会暂时感觉内心稍微好过一些。

    接纳离别,是我们能尽快走出痛苦的第一步。如果长期沉浸在给自己制造的幻象中,会让我们越来越多的剥离自己的现实感,更难适应今后的生活。

    你需要告诉自己,他们确实是离开了,不管你是否准备好,这件事已经发生。

    曾看过这样一段话。“ 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颗小星球,逝去的亲友就是身边的暗物质。我愿能再见你,我知我再见不到你。但你的引力仍在。我感激我们的光锥曾彼此重叠,而你永远改变了我的星轨。纵使再不能相见,你仍是我所在的星系未曾分崩离析的原因,是我宇宙之网的永恒组成。”

    你不愿接纳的离去,只是肉体的消陨,而若你愿意保留它的灵魂,那么他们曾经带给你的生命和改变都将是一种不灭的存在。

    所以,别欺骗自己,离去是现实,但“存在”并不改变。

    不要节哀,让悲伤流动

    我们常听说这句话,节哀顺变。可惜,在疗愈悲痛方面,这句安慰只有后两个字是正确的选择。

    顺应变化,就是刚才提到的接纳现实。

    面对至亲的离别,哀伤是非常正常的反应,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一旦限制情感的产生和表现,是非常不人道的。如果可以在这个阶段,把所有的负性情绪表现出来,是很恰当的方式。

    悲伤也是一种能量,如果让它淤积起来,越积越多,反而会在今后阻塞我们的情感,甚至可能出现意外的、破坏性的爆发。而只有表达和宣泄,才能让这种能量得以流动,同时在流动的过程中让能量进行交换和转变。也只有让悲伤流动,才能让它有平稳过渡并置换成积极情绪的可能。

    在亲人离世的初期,如果感到悲伤,以泪洗面也是一种对情绪的清洁,不要吝啬痛苦的宣泄,坚强是下一步的事情,慢慢来。

    处理遗憾和自责

    面对亲人离世,这可能是除了悲痛以外,最常见的两种情绪反应。这两种情绪没有处理好的话,即便暂时能平静度过哀伤期,它们也会在今后时不时跑出来作祟,影响你生命的轨迹。

    大多数遗憾的感觉,经常是由于认为自己“未尽孝”而导致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的确是一种深刻的遗憾,尤其是对于那些经历过亲人意外死亡的人来说,更是难以释怀。

    原本我们可能计划着按部就班地来陪伴他们、孝敬他们,还有很多想在今后时机成熟的时候才为他们做的事,现在已然没有了机会。

    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夙愿是完成不了的。毕竟,一切不能重来,但消解遗憾的方式,并不是没有。

    而关于自责,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我们也许会因为不想失去至亲,而会反思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好,而当产生“如果我做了一些事情,那么可能他们就不会死去”这样的假设时,我们便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并开始觉得,自己应该为亲人的死亡而负责。

    如果亲人是意外去世,这种自责最容易出现。因为意外就是偶然,一条人命似乎在一瞬间就被很小的偶然给夺走了。我们难免会想,假若我随便做点什么,打破了这个偶然的链条,他就不必死了。但是,我恰恰没有做什么,那岂不是说,我应该为亲人的意外死亡负责?

    这种自责,可以说是一种幼稚的自恋。因为我们夸大了自己的力量,却忘记了决定死亡的是比我们更为强大的力量。

    死亡不是一个小小的“我”所能左右的,但你能左右在亲人去世这件事发生之后,自己的反应和人生。

    爱的转移

    再来谈谈失去爱的失落。当我们接受至亲死亡,当我们知道我们再也没有办法向他们表达和给予自己的爱,再也没有办法得到他们的爱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内心的失落。

    这种失落就像是你忽然遗失了一根伴你人生路的拐杖,像是走在雨中不小心被风刮走了雨伞,它让你感觉失去了难以复原的保护,只能踉跄在风雨中。

    但是这份爱依然存在,不论是需要给予的还是需要得到的,它都没有消失,只是投注和施与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你可以试着将与亲人之间的这份爱,转化为一种对自己的爱或者是对其他重要他人的爱。你可以给自己撑伞,你可以再获得其他的支持。

    别忘记,你自己和身边的人同样需要爱。逝者已逝,但他们仍希望你得到爱也同样爱别人。

    以上说的都是以情绪为主导的应对策略,接下来再说说以行动为中心的解决办法。

    当我们度过了情感休克期,在悲伤、痛苦、遗憾或者自责中回过神来的时候,我们需要理性帮助我们重新上路。

    对于逝者的追悼不是我们的全部生活,他们已离开,而你还要生活。

    如常生活,活在当下

    有人问过我,当时你是如何继续生活的?究竟做些什么才能让自己好起来?

    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秘诀,做一切事情的基础都是先让你的生活回到原来的轨道,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工作、约会、吃饭、娱乐,请在处理好丧事之后,按照原来的样子继续生活。

    有人因为至亲过世离职终日呆在家里悲伤,有人除了工作之外,回避外界和社交,这样的做法看似是给自己放空和沉淀的机会整理哀思,但却只能让自己沉浸在负面情绪中更加难以自拔,因为你减少了外界的输入,却在不断输出自己的情绪,很容易感到匮乏和无力。

    而当你的生活一旦不复以往的常态,你会减少现实感、与外界脱节,你虽然依然在呼吸,却活在回忆里,你拒绝体验当下。

    什么是活在当下? 

    清楚自己当下在做什么事、专注做好当下的每件事、去感觉当下的每个动作、把握每个可以享受的时光尽情的去享乐,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一刻感知到自己健康自在。

    倾诉和表达,获得适当的陪伴

    我们的心理空间就如同一个容器,容量是有限的,过量就会感到压力难以承受。对于遭受丧亲之痛的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向亲友或者心理咨询师适度的倾诉,清除这些心理垃圾,从而减轻痛苦感。

    倾诉的内容可以是对亲人的追思,也可以是你们共同的重要经历。当然,你所选择的这个人一定要让你感到安全、可靠,且共情能力比较强。

    转移注意力

    这一点更多需要依靠自我的力量。

    我们都体会过,一时之间很难将心思从亲人的离开这件事上拉回来,还会时不时陷入回忆。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调动自我的能动性,去做出一些改变。可以去尝试主动将自己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更能给自己带来力量的事情上,比如绘画、踏青,或者学习一些新的技能。

    一般而言,没有尝试过的事情能够更快抓住我们的注意力,同时你也将在新鲜事物上去接受到未曾体验过的信号。

    我们的行为、认知和情绪都离不开外界所提供的刺激物,新鲜和正面的刺激将会逐渐取代旧有的悲伤事件所给你带来的负面感受。

    无论你是否已经历过丧亲之痛,都请记得多给你在乎的人关爱,请珍惜每一个可能相聚的瞬间,在我们有生之年感恩、付出,减少遗憾。

    最后一段,送给那些已不在世,却仍然让我们牵挂的人。

    如果我诚心真意,不用真正留你在身边,不用真正面对面。你的人远在天边,但是我的眼神沾满了回忆,伸向虚空,穿透空气,你就在我身边,你就在那人群中间。

    作者:大将军郭 

    来源:我们心里都有病公众号

    想了解更多生命知识与新闻,尽在“慧殡葬APP”新闻栏、报告栏,让您从容了解既神秘又有温度的生命文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经历亲人离世,怎样才能走出悲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vlt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