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都在进行期中考试,我坐在讲台上,看着学生或奋笔疾书,或低头沉思,回忆起自己的高中时代,解开了两个当年的困惑:
为什么要考试?
考试不是为了排名次,而是对前一阶段学习成果进行检测。这句话说了很多年,学生总是嗤之以鼻,也难怪,成绩出来大家都只关心你考了多少分,排名多少,很少有人问哪里错了,为什么错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确实需要考试,学生需要,老师更需要。从学生的角度看,尤其高一新生,能进入这所学校的都是以前班里的尖子生,经常会有人夸他们聪明,但往往很多学生都被这种夸奖误导。有句话说的好,你的天赋决定了你所能达到的上限,你的努力程度决定了你所能达到的下限,按照很多学生的努力程度看,根本没到拼天赋的时候。他们需要这样一次考试来衡量一下自己,需要通过成绩和排名为自己敲响警钟。从老师的角度看,尤其像我这样的新教师,上课只能从学生的课堂反应来衡量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但这种感觉过于主观和片面,很多知识我认为我讲的很透彻了,强调的次数很多了,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这是全新的知识,需要反复强调,反复巩固,比如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的辨析,从这次考试来看,这道题是失分率最高的,整个高一年级能得满分的不多,但是这又是高考的一个考点,这就说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个知识点的训练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为什么要反复告诫学生不能眼高手低?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另一个整个年级失分率普遍较高的题是计算题,其实这道计算题本身并不难,但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得不了满分呢?计算能力太差,三位数除以三位数的计算,本该是小学数学内容,对于我们高一的学生来说成了难点,很多人都不能准确计算并保留两位小数。是他们不会吗?不是,是平时做题过程中不够踏实,遇到计算量稍大的题就跳过去,认为自己知道怎么算就行了,等考试的时候再算也不迟。结果到了考试的时候,应该得的分都没得到,原因在哪里?疏于练习,眼高手低。
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为了节省时间,在遇到计算量较大的题目时,我总是自己给出答案或者留给学生课后再去算,但事实上课后能主动去做的学生又有几个?为什么我没有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计算或者带领学生一起去做?从某种程度看,我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
教学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准确把握考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更加贴近学生学情,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成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