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墨菲定律——为什么越担心的事越会发生》
作者:【英】理查德·罗宾森 【译】钱峰
阅读:20221109-20221115
开读的时候发现作者写这本书要解答两个问题:1、无生命的物体为什么能随心所欲? 2、为什么人类会对此深感头疼?这其实也是要揭示墨菲定律的内核。读的过程被每一章的内容牵引着就不知不觉将这两个问题抛在脑后,回头审视才意识到最初的壮志——要找到答案。既然要写读后感,就尝试着以自己的所感来做出一份回答。
1、无生命的物体为什么能随心所欲?
其实随心所欲的并不是无生命的物体,而是我们自己。不管是从大脑组成的角度,还是我的感觉器官获取各种拼图,我们以为自己看到的拼图就是事实,但实际上有很多“参考图案”在引导我们得出答案。这种“参考图案”就是我们的记忆,很多时候会让我们推测出自己期望得到的答案,尽管那个答案并不是好的。
墨菲定律之所以产生,在于我们没有能力看到眼前的事物。因此我们会下意识的使用泛灵论、阴谋论、天真科学等等的方式来解释眼前发生的一切,认为无生命的物体可以随心所欲的跟自己作对。
2、为什么人类会对此深感头疼?
担心的事情终将发生。可能出错的事终将出错。
总是发生这样的无奈,能不让人头疼吗?
当墨菲定律产生作用时,它能提醒我们如何合理地处理事情。如果我们认识到墨菲定律产生的原因。社会现象中存在太多的墨菲定律,我们感觉它无处不在,避无可避,却又束手无策。
与墨菲定律关系最密切是控制镜像神经元的难度。和周围人产生共鸣的能力在周边环境中泛滥——我们移情于静止的物体。因此,在它们不正常运作的时候,我们任意地迁怒于它们。
镜像神经元发现之前,“模因”可以解释一些问题。“模因”和基因一样,会被复制,然后编译,有用的模因生存并延续,没用的就消失了。不同的是,“模因”可以即时的发生作用。大范来说,社会习俗、国家态度和宗教都属于模因。正是由于模因的参与,我们又能发现更多的墨菲定律。比如你出去度假,其他人也去了。你启程回家,别人也回家。你为了避开高峰凌晨四点就出来,而别人恰恰也这么做了。你看,多么令人头疼!
书中还提到很多现实社会或生活中遇到的墨菲定律,但作者都以科学或逻辑理性的加以解释,让你看到墨菲定律的真实面目。
怀旧出来的不是原来的样子
之前在《抗住就是本事》中提到每一代江湖老大总是抱怨新生代太狠、不知道尊老,这里给出了答案。
事实上,年轻人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批评者。老年人更脆弱、更迟缓,更不容易应对新情况,他们更容易觉得寒冷。相比之下,他们的青年时代显得更温暖。他们的内在时钟已经慢了下来。因此,在他们看来,年轻人的速度特别快,以至于把老年人扔在了一边。但是老年人应该记住,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是这么对待那时的老年人的。
阿淼写于离家的第39天
网友评论